2016年2月16日,挪威在北海的愛德華葛萊格(Edvard Grieg)油井和一艘補給船。美聯社
人類持續消耗地球資源,不只要挖陸地上的礦物,也想開挖深海礦床。管理全球海床的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面臨監督條例即將到期的壓力,可能最快本月10日開始就必須受理公海開採執照的申請,加深人們對海洋生態系統可能受影響的擔憂。
越來越多國家進行能源轉型,清潔能源雖然可以減少未來的汙染,但並非完全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發電和儲電所需要的設備,引發了新世紀的礦物需求;太陽能、電動車這些2000年代初開始起步的技術,而今已發展成龐大的產業
據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s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估計,2020年全球對鋰、鈷、鎳的需求不到1000萬噸,至2050年將成長到超過1.5億噸。很自然地,人們開始尋找任何可以挖的地方。
什麼是深海採礦?深海採礦有三種:從海床開採豐富的多金屬結核(deposit-rich polymetallic nodules,通常是錳結核)、大規模開挖硫化物礦床、從地殼剝離鈷結核(cobalt crusts)。
這些金屬結核、沉積物和地殼含有鎳、鈷、稀土等資源,是製造電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必備的材料,對於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手機、筆電電池也是不可或缺。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Ifremer)的遙控潛水器Victor 6000。路透社
各國企業不斷鑽研深海開採技術,有些公司研究如何使用大型真空幫浦從海底抽出礦物,有些正開發人工智慧讓深海機器人去採礦,其他則有設法使用機器去開採海底山脈和火山旁的沉積物。
目前的監管政策各國有權開採自己的海域和專屬經濟區,而國際水域則受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約束;據公約內容,公海海底和礦物是人類共同遺產,必須以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前提來管理、分享經濟利益、支持海洋研究及保護環境。一般而言,這條公約被認為全球適用,無論有沒有加入聯合國、或是否簽署了該條約。
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2001年起至今核發了約30份深海探勘許可證。探勘活動大部分在夏威夷到墨西哥之間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層帶(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及週邊,範圍約450萬平方公里,探勘深度是水下4000至6000公尺。
為何即將開放海底採礦申請?加拿大深海金屬公司(TMC)推動深海採礦,找上了太平洋島國諾魯合作。諾魯2021年7月9日對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挑戰,觸發了「兩年規則」:海底管理局必須在2023年7月9日前,通過一套管理深海開發活動的法規;若未如期推出,各國政府和民間公司7月10日起都可以開始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深海採礦臨時執照。
2023年6月1日,綠色和平組織活動人士在捷克工業與貿易部前抗議,要求停止深海採礦。路透社
國際海底管理局今年3月底舉辦為期兩週的談判,結果沒有批准任何監督條款。美聯社當時引述專家看法:要在7月9日前通過法規,幾乎是不大可能的事了,因為研議和審核的過程往往需要好幾年。
據目前法規,7月10日後,有意進行海底採礦的組織若申請並取得了臨時執照,最快可以在2024年末或2025年初開始動手。
但詭譎的地方就在於,國際海底管理局還沒公佈臨時執照的效力範圍,有可能這份臨時執照只允許試採、不允許商業規模的開挖;而且申請執照時必須提供環境評估報告,而國際海底管理局也沒有公布審核或退件的標準,所以解釋的空間還很大。
對環境的影響有哪些?採礦活動肯定會對深海帶來噪音、震動、光害,採礦設備裡的燃料和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外洩。
有價值的礦物從海床被抽取出來後,其他沉積物有時候會以漿狀的型態被灌回海中,這可能傷害珊瑚、海綿等濾食物種,或導致其他生物窒息。
這些情況對深海的影響有多大,科學家也不清楚,但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是絕對會發生的,而且那影響可能是無法逆轉的。
2022年11月13日,一隻海龜在澳洲昆士蘭摩爾礁(Moore Reef)。美聯社
挪威卑爾根大學2名學者投書《金融時報》指出,人類1977年才發現海底熱泉噴口,對深海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認識其實還很淺,最近在日本沖繩附近做的一項研究發現,熱泉噴口可能是彼此相連的,範圍長達數百公里,在一個休眠的噴口附近進行開採,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正在活動的噴口。
已有十多個國家呼籲禁止或暫停深海採礦,包含法國、德國、西班牙、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和一些太平洋島國;谷歌(Google)、三星(Samsung)、BMW汽車集團等公司承諾會避免使用海底礦產。不過,挪威正大力推動海底採礦,目前不知道有多少國家支持這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