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會員載具?超商結帳移工嚇傻 台人日常如何成為他們的坎

    2025-05-01 08:00 / 作者 黃怡菁
    隨著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印尼看護移工人數持續飆高,成為我國社會不可或缺的社福照護者。黃怡菁攝
    東南亞移工正式突破82萬人,比20年前翻漲一倍、創歷史新高,預計「印度籍移工」首波也將引進千人成為製造業生力軍。然而,移工與台灣人食衣住行,總有條隱形界線,非營利組織One-Forty問卷調查顯示,無論移工在台灣生活多久,超商結帳總是「卡卡」,尤其每當店員詢問「有會員、載具嗎?就會覺得超恐怖!」

    深耕社運逾25年,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觀察,本地人對於移工的想像,往往僅是單純的勞動力,「外勞就是來工作,他/她們的生活、親密關係等非工作方面需求,實際上不太被看見。」移工職災頻傳、高額仲介費壓得喘不過氣,還有哪些生活上重要的小事也難以跨越?五一勞動節,跟著《太報》了解他/她們,就連日常都難以跨越的「那道坎」。


    印尼移工在台人數已破30萬人,以家事看護工為大宗。One-forty提供

    全台首份《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 移工反映結帳壓力山大

    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僅次於韓國、全球第二高,但對移工而言真的便利嗎?結帳前,每靠近櫃台一步就要深呼一口氣,「有會員載具嗎?要微波加熱嗎?」國人習以為常的步驟,對外國人而言卻難以招架,當回頭還有排隊人龍,眼巴巴望著,結帳更是壓力山大。

    9年前Yoyon 從印尼東爪哇飄洋來台,在彰化花壇一間電鍍廠擔任廠工,同事也都是印尼人,他直言,對雇主而言「講話不重要,工作比較重要」,儘管多數人在台待了5、6年,仍然無法以中文和店員溝通,「每次還沒走進超商,就已經很緊張,所以後來只去印尼商店購物。」

    印尼人Yoyon曾任電鍍工,因工作屬於3K性質(危險、辛苦、骯髒),多數時間用不到中文技能,直到近期以國際志工簽證再度來台與妻子團聚,並加入臺中市國際關懷印尼協會擔任溝通橋樑,才有機會大量練習中文。示意圖非本人。One-forty提供

    非營利組織One-Forty與全家便利商店,發起全台首份《移工便利商店大調查》,原預期回收500份問卷,卻在兩周內蒐集逾2600份,移工迴響熱烈反映消費痛處,包含列印發票、儲值悠遊卡、匯款回鄉、寄取包裹,以及穆斯林移工想問架上食品是否有豬肉?也相當困難,「甚至有移工看到櫃台排隊,就會掉頭離開,熬到午夜顧客少了再去光顧,比較沒有眾目睽睽的壓力。」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說。


    東南亞語導入結帳、咖啡電子看板 “NO PORK”標示供穆斯林辨識

    陳凱翔指出,越南、印尼人非常喜歡喝咖啡,「訪談過程中,卻發現他們踏進便利商店不太敢買,銷售看板密密麻麻,看不懂,點咖啡過程也需要溝通品項,不像麵包拿了『嗶一嗶』就能走,所以就連買咖啡的門檻都很高。」根據問卷結果,去年業者設計出印尼、越南文咖啡電子看板,並已在全台超過4,200家分店櫃台,放置東南亞四國語言溝通墊板,「發票要列印?還是存載具?」一指溝通;移工常使用代碼繳費、儲值電信卡、叫計程車等機台功能,陸續支援印尼、菲律賓、越南、泰文等介面。

    便利商店提供多語言墊板,加速移工與店員溝通。業者提供

    隨著台灣少子化嚴峻、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紅利將在2028年結束,預計2070年總人口只剩1497萬人。反觀Covid-19疫情後,印尼家事看護移工在台人數已於2024年飆破30萬人,成為台灣最大移工族群。友善移工計畫,業者將無豬肉、無豬油的便當和飯糰,外包裝印上NO PORK標示,方便穆斯林快速選購,「移工消費力當然也是潛在商機。」陳凱翔坦言。

    看護移工抱起輪椅上的長者協助步行復健。黃怡菁攝



    相較於長期耕耘社運、爭取移工人權的老牌NGO組織,One-Forty成立10年仍屬新世代面孔,陳凱翔畢業於政治大學企管系,服完兵役後給自己1年Gap Year前往菲律賓等地擔任國際志工,此後開啟他對移工族群的關照。他觀察不少移工夢想賺到第一桶金,歸國做小本生意,因此回台後,利用業餘時間與4、5位朋友,自掏腰包開辦「移工商學院」等工作坊,接著逐步成立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設計免費的中文、儲蓄理財、心理健康等實體、線上課程,如今組織正職員工超過30人。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笑說,原以為自己與大學本科系越走越偏,但第一次開授移工課程,即是商管相關,於是又連結回所學專長。黃怡菁攝

    印尼籍生畢業後留台成為One-forty員工,錄製看護與阿公阿嬤常用的台語教學影片,分享至抖音平台教學。黃怡菁攝

    新世代非營利組織One-Forty經費來源包含政府補助、企業或大型基金會贊助,以及小額捐款,辦公室坐落於台北捷運中山站與台北車站交會處的商辦大樓,頗有新創公司氣息。黃怡菁攝

    邀移工健身重訓 挑戰平時不曾踏入的空間界線
         
    高蛋白質飲食、勤健身蔚為風潮,但健身俱樂部或公立運動中心都是本地人主場,曾有PTT鄉民討論為何沒看過移工在健身房出沒?「不是錢的問題,是領域進入的問題。」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長年投入工人抗爭,在街頭上訴求過無數次廢除仲介等剝削制度,她深諳東南亞籍移工從勞動現場到日常生活的種種血淚與難題。

    光移工到健身場所,要買票、進入閘門,周遭都是台灣人,就得具備極大勇氣,若真順利進入,萬一不會使用器材,該怎麼勇於開口?又是極大門檻,「這時候大部分的移工就會選擇放棄。」為挑戰難以撼動的隱形空間界線,陳秀蓮寫案子爭取公部門經費,歷時1年舉辦女性看護工健身課程。健身教練平時1小時收費1000元,她與對方協議1.5小時700元,配合看護工休假時間進行自由重量訓練;該計畫有兩梯次,每梯約提供7至8名看護移工免費參與。

    移工重訓課程主要號召對象為女性看護工。陳秀蓮提供

    陳秀蓮也捲起衣袖擔任健身助教,她說,開辦健身課程的初衷,一來是鼓勵工人鍛鍊核心肌群保護身體,「看護要從輪椅抱阿公阿嬤,許多人都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如果學會基礎健身,回到雇主家後可以用寶特瓶、拉力帶,繼續訓練或恢復身體疲憊」,再來是想挑戰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移工「應該出現在哪裡的想像。」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右一)與重訓移工合照。陳秀蓮提供

    空間界線拉近、生活便利 不代表剝削消失

    陳秀蓮不諱言,開辦移工健身課程也曾被質疑「是很中產階級的事情」,但她認為如果不去挑戰領域的使用、不去突破,「就會一直維持現狀」 。同樣地,促進便利消費同時,如何避免「消費移工」?陳凱翔回應,若沒有改善語言隔閡與便利性即大肆宣傳,即淪為名不符實,One-Forty未來行動準則持續以「共創好的影響力」推進,因此不擔心落入消費移工的狀況。

    陳秀蓮以第三視角評析,「當民眾走進超商,會立即感受到『我們更重視移工了』」,不過,友善多元停留於個人層面,「台灣人可得到感覺良好的fu,可是看護無休假保障,或許每天只能在倒垃圾、深夜抽身前往商店的工人處境,有被看見嗎?」台灣每年舉辦潑水節、開齋節呈現族群共榮,但應保有警覺,在「共好」想像中,是否規避長年累積的尖銳結構性問題。

    「仲介是服務的人,怎麼卻變成判生死的角色?」GICA社團法人臺中市國際關懷印尼協會總幹事李秀惠,則在辦理中文課程與移工社群支持時發覺,當有移工加班費遭苛扣,致電市民1995專線申訴,還沒等到勞工局處介入協調,就先丟了飯碗,遭仲介或雇主辭退、強硬遣返;也有仲介為獲雇主青睞,以軍事化訓練剛落地的移工讓她備感心疼,「把移工當作機器人,非常冒犯、不予尊重。」

    隨台灣少子化、邁入超高齡社會,抱著夢想載浮載沉,來到這座島嶼的藍領移工只會更多,他們能否感受島嶼上,引以為傲的「自由與人權」?每回遷徙與往返,鳥瞰飛機窗外熟悉又陌生的風景,異鄉人心中自有答案。

    移工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前,先得在當地一次一次轉乘火車,才終於抵達國門搭機來台。One-forty提供

    黃怡菁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