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1995年全民健保的創立,其核心精神是「自助互助,風險共同分擔」,建議現今要有「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等3大改革方向。新光醫院提供
今年三月,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迎來30週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1995年全民健保的創立,其核心精神是「自助互助,風險共同分擔」,然而在健保財務與醫療需求持續變化的現實下,近年健保體系窘態畢露、不斷有新的挑戰,認為若要讓健保制度更具永續性,勢必要回歸創立初衷「自助互助風險分擔」,建議要有「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等3大改革方向。
洪子仁表示,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台灣成為全球少數能提供「低財務門檻、高可近性」醫療的國家之一。台灣民眾可自由選擇就醫機構,雖然有分級轉診制度,但因強度不足,民眾不受轉診制度限制,即便直接前往醫學中心,也能迅速獲得醫療服務,轉診率長期不到10%。然而這樣的就醫便利性卻在財務制度的限制下,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洪子仁也指出,2002年引入的健保總額支付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雖然有效控制了醫療費用增長,但同時也讓健保支出成長率受到抑制。近年來,隨著人口高齡化、新藥與新科技的發展、民眾就醫頻率增加,醫療需求持續攀升,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卻始終維持在3.4%以下,導致醫療資源供需失衡。醫療機構面對支付制度的打折給付,經營壓力逐年增加,近年來更因疫情衝擊,加劇醫護人力流失,進一步引發病床縮減、急診壅塞等問題。
他認為,由於健保總額有限,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的速度減緩,導致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療選擇受限,部分病患需自費使用新療法,使得全民健保原有的「公平性」逐漸流失。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民眾就醫自費醫療比例已超過36%,這不僅影響了經濟弱勢族群的健康權益,也可能使台灣醫療體系朝向「有錢看得更好、沒錢只能接受基本治療」的方向發展。
洪子仁直言,全民健保30年的實踐,確實解決了過去「民眾因病而窮,因窮而病」的問題,但若要讓健保制度更具永續性,勢必要回歸其創立初衷「自助互助風險分擔」精神。而當前最迫切的課題,便是如何提升健保財務韌性,確保醫療體系能夠持續運作,同時改善現行制度的缺陷。
首先,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目前台灣的健保費率相較於其他國家仍屬偏低,若能適度提高費率,將有助於提升健保財務穩定性,確保醫療資源能夠合理分配。補充保費部分特別是針對資本利得(如股利、房地產交易所得等),應調高補充保費費率與上限門檻,讓擁有較高財富者承擔更多責任,而對於勞力所得者則可適度降低費率,以維持社會公平性。
其次,改善健保支付制度,確保醫護人員合理待遇。當前醫院營運壓力增加,許多急難重醫護人員選擇離開第一線,導致醫療人力不足,進一步影響醫療品質。因此,政府應檢討總額支付制度,調整支付標準,尤其針對住院及急難重項目調高健保支付標準,讓醫療機構不再依賴「低薪高工時高風險高壓力」來支撐運作,以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吸引力。
最後,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健保制度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讓所有民眾皆能享有最新、最有效的醫療技術。然而,由於健保預算限制,許多創新療法的納入速度過慢,影響病患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政府應針對特定疾病,如癌症、罕病,設立專款專用機制,確保新療法能夠及時納入健保,減少病患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