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多用途裝甲車」(AMPV),左起為迫砲車版本、RCV無人戰鬥車以及AMPV反無人機(C-UAS)版。BAE SYSTEMS
美軍推動「下一代戰鬥車輛」(NGCV)計畫,以全新的設計取代已服役40年的現役各型裝甲車輛,包括取代M1 艾布蘭戰車、M2 布萊德利步兵戰鬥車、史崔克裝甲車和 M113 裝甲運兵車,共6種新項目,包括「無人戰鬥車」(Robotic Combat Vehicle,RCV)以及可執行反無人機等任務的「多用途裝甲車」(Armored Multi-Purpose Vehicle,AMPV)等,由於NGCV盡可能運用較成熟、經驗證的技術,美軍希望在2035年時全面取代目前現有的各種作戰車輛,其中偵察版的「無人戰鬥車」(RCV)最快在2028年開始服役。
屬於美國陸軍「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GCV的6種車型之一「多用途裝甲車」(AMPV)的反無人機(C-UAS)版,砲塔上有30公厘口徑鏈砲、刺針飛彈發射器等應對無人機武器。BAE SYSTEMS
至於反無人機版的AMPV-CUAS去年成功完成實彈驗證,能擊落多架小型無人機,已準備進入量產。
NGCV的緣起,是來自因此過去美國陸軍的原本要汰換1980年代開始服役的主要武器系統,但卻在5大項發展計劃上失敗的慘痛經驗。2017年10月,在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美國陸軍宣布「六大」現代化目標」(“Big Six”Priorities),組建了8個跨職能團隊,以快速且有效率的方式開發新一代硬體。
這六大項影響深遠的現代化計劃被統稱為「六大計劃」,第一項是 Long-Range Precision Fire (Artillery),第二就是「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ext Generation Combat Vehicle (Armor)) 第三項是未來的垂直空運能力(航空兵力)(Future Vertical Lift (Aviation) ),第四項是新一代的作戰網路(Network)陸軍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統一的、可野戰部署的指揮、管制、通訊和情報 (C3I) 網絡,將其地面作戰武器系統連接在一起。第五項為「防空與飛彈防禦」(Air & Missile Defense),第六項則是士兵的戰鬥殺傷力(Soldier Lethality)。
美國陸軍「步兵旅戰鬥隊」(Infantry Brigade Combat Team, IBCT)未來將使用的「機動防護火力」(MPF)裝甲車,類似現在的輕型戰車,但機動性能更佳,也屬於美軍「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GCV)6種車型之一。貝宜系統(BAE SYSTEMS)
傳統地面裝甲戰車 已難應付新戰場需求由於美國國防部評估,包括1980年代已經服役的M1艾布蘭(Abrams)系列主力戰車、隨後服役的M2布萊德利(Bradly)步兵戰鬥車,2002年起服役的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甚至是1960年代就開始服役、俗稱「戰場計程車」的M113 裝甲運兵車等地面裝甲車輛,恐怕難以應付21世紀中期後、新的戰場挑戰,包括無人機肆虐、人工智慧(AI)無人載具以及武器系統的誕生等,陸軍地面戰力勢必得更新換代。
美國陸軍「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GCV)六種車型之一「可載人裝甲戰鬥車」(OMFV),概念設計XM30於2023年11月曝光,目標是接替21世紀初服役的M2「布萊德利」(Bradley)步兵戰鬥車。US ARMY
美國陸軍「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ext Generation Combat Vehicle (Armor),NGCV)旗下共分為6個車種項目,分別為取代M113的「多用途裝甲車」(Armored Multi-Purpose Vehicle,AMPV)、取代M2 的可載人戰鬥車(Optionally Manned Fighting Vehicle,OMFV)、支援步兵專用的機動防護火力(Mobile Protected Firepower,MPF)、取代 M1A2 主力戰車的關鍵殺傷力平台(Decisive Lethality Platform, DLP)、以及無人戰鬥車(Robotic Combat Vehicle,RCV)。
屬於美國陸軍「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NGCV的6種車型之一「多用途裝甲車」(AMPV)的反無人機(C-UAS)版,砲塔上有30公厘口徑鏈砲、刺針飛彈發射器等應對無人機武器。BAE SYSTEMS
由於M113裝甲運兵車的汰換最為迫切,因此美國陸軍從2020年開始接收首輛 「多用途裝甲車」(AMPV),並在2023年9月和「貝宜系統」(BAE Systems)簽署16億美元合約開始全速量產,但有鑒於近年無人機已成為裝甲車輛最大威脅,因此雙方合作的反無人機版本AMPV-CUAS原型車去年(2024年)已配合美軍開始測試。
裝上迫砲發射砲塔的美國陸軍「多用途裝甲車」(AMPV)原型車(AMPV Turreted Mortar prototype)2024年3月公開。貝宜系統(BAE SYSTEMS)
為了降低開發成本並縮短研發時程,貝宜系統所設計的「多用途裝甲車」(AMPV),與 M109A7 自走砲一樣,都採用 M2 布萊德利步兵戰鬥車底盤為基礎改良,在機動力、防護力和模組化能力上都遠超過現役的M113裝甲車。但新的設計也減少了車廂空間,一輛「多用途裝甲車」(AMPV)除了前面駕駛與車長2人之外,最多載6名全副武裝士兵。M113裝甲車過去則是可搭載11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多用途裝甲車 可硬殺無人機兼載運功能截至目前為止,「多用途裝甲車」(AMPV)已經有6種構型,包含原型的AMPV,最新版本的是加上30公厘口徑鏈砲,2座4聯裝「刺針」飛彈發射器與反制系統的「反無人機版本多用途裝甲車」(AMPV C-UAS),強調整合反無人機作戰的「硬殺」配合「軟殺」。此外,還有移動指揮所、裝甲救護車、後送醫療車、重型迫砲火力支援車,以及載運人員與物資最常用的通用運輸車輛等5種構型。
美國陸軍大型的無人戰鬥車(RCV-L),後方搭載繫留式無人飛行系統,也能部署小型無人機,執行空中偵察,上面的通用遙控武器站配有.50口徑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US ARMY
為了展開測試,美國陸軍於2020年開始接收第一輛 AMPV進行一系列測試,並在2023年9月與 BAE Systems 簽署 16 億美元合約開始全速量產,但有鑒於近年無人機已成為裝甲車輛最大威脅,因此近日雙方合作的反無人機版本原型車也開始測試。
「多用途裝甲車」(AMPV)反無人機系統版本(C-UAS),在2023年美國華府舉行的美國陸軍協會軍工展公開亮相,可看到車身上方加裝「貝宜系統」研發的「外部任務裝備套件」(External Mission Equipment Package),可搭配30種不同武器和裝備配置的砲塔。反無人機版則安裝與美軍新型「機動短程防空」裝甲車(M-Shorad)相同的「穆格」(Moog)「可重組整合式武器平台」(Reconfigurable Integrated-Weapon Platfrom, RIwP)。
穆格(Moog)「模組化整合武器平台」(RIwP)砲塔可以作戰需求選擇武器構型,AMPV反無人機版本則裝配有30鏈砲及「刺針」飛彈,主要用於防空作戰。Moog
「穆格」(Moog)公司推出適應多重任務的「可重組整合式武器平台」上配備李奧納多公司(Leonardo)開發的 DRS「多任務半球形雷達」(Multi-Mission Hemispheric Radars, MHR),以搭配前面提到的30公厘口徑鏈砲、刺針飛彈和 7.62 公厘通用機槍,並可依照任務配備反裝甲飛彈等武器。
「反無人機版」將量產 因應自殺式攻擊型武器是大課題除了因應戰場快速變化的「反無人機版」的 (AMPV C-UAS)將進入量產階段,其他版本也被陸軍排入全速量產計畫中。日前傳出,AMPV家族中的另一車型:車上無人操控的偵察版的「無人戰鬥車」(RCV),最快在2028年開始服役。
裝上迫砲發射砲塔的美國陸軍「多用途裝甲車」(AMPV)原型車(AMPV Turreted Mortar prototype)2024年3月公開。貝宜系統(BAE SYSTEMS)
曾赴美國美國陸軍協會(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USA)2019年會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分析,美軍的構想是要在2030年之後甚至2040年才汰換M2布萊德利步兵戰鬥車(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或稱「裝步戰車」)、M3「騎兵戰鬥車」(Cavalry Fighting Vehicle, CFV)等,因此像是M2 M3這些裝甲戰鬥車輛的構型其實目前都還在修改、調整,一方面當然是針對現有的戰場的一些教訓,比方很明顯的是在烏克蘭戰場、中東加薩走廊地區以色列與哈馬斯戰鬥中,經常會講到無人機的運用等。
許智翔指出,即便是歐盟或其他的西方主要大國,在研發類似裝備的時候,也都會進一步思考,面對高性能的「自殺」攻擊無人機等武器,前線部隊該怎麼去處理,是一大課題。
許智翔指出,反無人機能力會被強化,再來是防空能力。許智翔認為未來陸軍的防空部隊的比重可能會提高。假設未來有野戰防空型新一代多功能裝甲車一定會大幅增加,去面對戰場上來自空中的彈藥(「自殺」攻擊型無人機)威脅,「主動防護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APS)幾乎是標配,不管是「軟殺」或「硬殺」,都一定會存在。
烏俄戰爭中無人機作戰應對教訓,成為下一代裝甲戰鬥車輛研發的重要目標之一。資料圖為MAXAR衛星公司2025.6.5公布烏克蘭「蜘蛛網行動」以無人機攻擊俄羅斯戰略轟炸機等目標衛星偵照圖。摘自粉專Flak聊軍事
從美國陸軍可能在2028年就開始讓偵察版的「無人戰鬥車」(RCV)服役,許智翔認為,再來當然很重要的就是這一類的無人系統。不管是美國下一代的戰鬥車輛,或是歐洲的系統,基本上都把研發重心放在「有人/無人系統」上面,這也是接下來的核心目的,通常這一類的車輛在未來基本上都會是「可選擇載人」的這種概念。
地面裝甲車輛「可選擇載人」的概念可以從一些新裝甲車輛看到端倪,像是德國研發下一代主力戰車、「萊茵金屬」的KF51,甚至成為歐洲新一代戰甲車性能標準的計畫。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發新世代主力戰車KF-51「黑豹」(Panther),配備「未來火砲系統」(Future Gun System)主砲口徑為130公厘、52倍徑滑膛砲,射程較120公厘滑膛炮增加50%。Rheinmetall官網
許智翔所提到的KF-51戰車研發計劃,事實上也獲得義大利軍工大廠李奧納多(Leonardo)跟進,「萊茵金屬」與「李奧納多」於2024年10月,宣布合資成立「萊茵金屬軍用車輛」(LRMV)公司,主要目標是為義大利開發生產新的KF41(Lynx)「山貓」步兵裝甲車,以及以KF51「黑豹」戰車為基礎,研製義大利的下一代新戰車,且更進一步攜手進軍歐洲市場。
許智翔指出,KF-51計畫的戰車未來可採用無人系統,乘員三人也可以減為兩人或一人,其他的部分使用無人或自動化來取代。甚至在未來也可能讓整台戰車都是變成無人操作,可以跟有人駕駛的戰車系統並肩作戰。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發新世代主力戰車KF-51「黑豹」(Panther),結合無人系統,可將乘員減少為3人,並能搭配「遊蕩彈藥」(攻擊型無人機)應對地面敵人。萊茵金屬Rheinmetall官網
因此,不論是美軍的NGCV「下一代戰鬥車輛」家族的無人戰鬥車RCV、多用途裝甲車AMPV等6種新型裝甲車輛,或者是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研發新型戰車與裝甲車,應對無人機與人工智慧的挑戰,預料將會改變美軍在地面作戰的型態,或許不用等到20年後,無人戰車與多用途裝甲車等載具,就會取代「地表最強戰車」M1A2系列主力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