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哈帕在位於呂宋島的教堂中祈禱。路透社
32歲的杜哈帕親了親襁褓中酣睡的女兒,忍著淚離開家,搭16小時的公車抵達馬尼拉,搭飛機來台灣工作,負擔起11家庭成員的家計,「我祈禱我能為自己、為寶寶、為家人找到一份工作,我沒別的選擇。」她知道數年後才能再見到女兒,「她(女兒)不會原諒我的」,杜哈帕離鄉背井骨肉分離之路是萬千移工縮影。
路透社10月報導杜哈帕(Marian Duhapa)的故事,跟著她從去年台灣待產、失業、生產,把寶寶帶回菲律賓呂宋島老家交給父母後,再回台灣繼續工作的一路煎熬。
2024年6月6日,杜哈帕在庇護中心室友陪同下,赴新北市醫院產檢。路透社
杜哈帕本來就在台灣工作,她說因懷孕遭辭退,住在移工庇護中心待產,生產後將寶寶帶回呂宋島,她說:「菲律賓生活太艱難了,做什麼都要花錢,這裡很貧困,就算你有收入,也不夠花。」
為了養家,她痛苦放下7個月大的女兒再次來台工作,為節省機票,母女下次相見可能是數年之後。
去年11月杜哈帕和3個月大的女兒在新北市的移工庇護中心。路透社
路透社報導台北有15萬菲律賓移工,多在工廠或當家庭幫傭。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菲國輸出200萬海外移工,超過半數為女性。
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移工庇護中心負責人的汪英達接受路透社訪問表示,「台灣根本沒把移工當成完整的人看待」,有些人「把移工當成次等人,不享有基本人權。這太不人道了」。
2024年8月,杜哈帕在新北市移工庇護中心,正準備帶出生不久的女兒去醫院做例行檢查。路透社
菲律賓移工多數前往中東工作,杜哈帕的姊姊就在杜拜當了7年幫傭,不過姊姊說那裡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在筋疲力竭下回到菲律賓,姊姊說:「我在杜拜最想念的是家人和休息,太辛苦了,我每天一直工作,重複地煮飯、打掃,不能休息,現在(回到菲律賓)我可以休息了,心裡也平靜了。」
杜哈帕在位於呂宋島的家中,為7個月大的女兒綁頭髮。路透社
杜哈帕一家住在菲律賓呂宋島上的伊羅辛(Irosin),島上多是稻田和火山,夏季常有颱風,她的父母務農。她在台北每月能掙900美元(約2.8萬元台幣)是當地薪資的3倍,所以,不像多數島民的家是稻草房,她家是水泥房,最近還要增建一間廚房和衛浴,
杜哈帕(右起)今年3月與媽媽、女兒在呂宋島家中客廳的地板上休息。路透社
她說離開剛出生的女兒非常痛苦而艱難,但對台北的這份薪水對女兒的未來卻至關重要:「我一直哭泣,我媽媽說『你女兒會好好的,她會原諒你(不在身邊)』,但我說不,她不會原諒我的。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想回家,但我又想著這是為了我的寶貝、我的家人,我想讓他們有更舒適的人生。」
今年3月杜哈帕從呂宋島出發來台找工作,車上看著7個月大女兒的照片。路透社
勞動部今年1月發布「
移工婦幼權益保障指引」,內容指出勞動契約等「不得規定或事先約定受僱者有結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時,應行離職或留職停薪;亦不得以其為解僱之理由」。
今年3月杜哈帕即將啟程來台找工作,臨行前親親女兒,下次見面可能是數年之後。路透社
去年11月,杜哈帕在新北市移工庇護中心,抱著3個月大的女兒。路透社
2024年6月,杜哈帕和其他移工於桃園出遊。路透社
2024年6月,杜哈帕與其他移工在桃園露營。路透社
杜哈帕去年6月在新北市醫院產檢。路透社
杜哈帕展示她的「移工在台工作須知」。路透社
杜哈帕把女兒託付給媽媽照顧。路透社
2025年3月13日,杜哈帕和女兒在呂宋島老家附近。路透社
2025年3月13日,杜哈帕的父親在她啟程飛台灣前,為她準備一些家鄉味。路透社
2025年3月15日,杜哈帕來台的前一晚,在呂宋島老家抱著7個月大的女兒。路透社
杜哈帕住在呂宋島伊羅辛附近,當地多農田和火山。路透社
杜哈帕(右一)今年3月和家人共餐,左二為她的姊姊,曾在杜拜幫傭。路透社
杜哈帕把女兒留在菲律賓老家,給自己59歲的媽媽照顧。路透社
杜哈帕今年3月從馬尼拉機場搭機,準備來台找工作。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