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分析/學者籲從「人口策略」看跨國勞動力方案 檢討實習生保障、防低薪固化

    2025-10-30 20:03 / 作者 徐筱嵐
    旅宿業預計2026年第1季引進菲律賓籍移工。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為了解決缺工和低薪問題,行政院會今(10/30)日拍板通過「跨國勞動力精進方案」,除了現行的3K5級制,再推新方案,企業每加薪一位本國勞工2000元,可多加一位移工名額企業。學者對此樂觀其成,面臨國內高齡少子化,以及勞動力不足,政策兼顧產業用人與勞工薪資,是短中期緩解缺工的務實做法;但提醒政府須防止低薪結構固化,並同步檢討外籍實習生制度與外國技術人力配套措施,才能真正穩定勞動市場。

    生育補助難解18年勞動缺口 引進移工為長期人口策略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立儀指出,站在「勞動力短缺、生育率無法提升」的角度,本次的精進方案不僅解決產業缺工,更是回應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長期策略,在少子化已成無法逆轉的趨勢下,即便政府投入大量生育補助,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增加勞動人口。

    陳立儀表示,台灣與日本、韓國皆面臨少子化困境,無論投入多少資源鼓勵生育,「一個人自出生後,仍需18年才能進入勞動市場」,這段時間的勞動力缺口,必須仰賴外部人力補充。他曾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口頭調查,即便政府願意提供高達千萬元的生育補助,已有穩定交往對象的大學生對於生育都興趣缺缺,顯見金錢誘因有限。

    陳立儀直言,既然18年內難以補足人力缺口,就必須參考其他國家的概念,就以德國為例,根據德國非營利的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研究,從現在到2040年為止,每年需要28.8萬至36.8萬名淨移民,才能維持勞動力規模。反觀我國目前有85萬名的外籍移工,占比不到3%,相較之下,仍有相當大的空間。

    外勞搶工作是「上世代觀點」 以人口策略看待兼顧本勞權益

    陳立儀表示,過去外籍移工多屬短期聘僱,近年來逐漸依照需求延長時間,若要長期穩定的勞動力結構,必須留下優質人力,「這不只是補充勞動力,也是補欠缺的『生育力』」,況且,即便有中高齡進入職場,每天都有人陸續退休,未來長照與服務業需求勢必增加。

    他強調,社會擔心外勞搶走工作機會,屬於「上一個世代」的觀點,現在要以處理人口結構的態度來看待,「總不能看著台灣的人口持續失衡」,本勞與移工的衝突應由政府以制度配套化解,勞動部本次推出的跨國勞動力方案,是策略性的政策工具,關鍵在於如何設計配套措施以降低社會疑慮。

    「政府要處理社會的不安,如薪資侵蝕、公平招募與轉換機制的保障」,陳立儀說,若能以長期人口策略的角度看待外國技術人力,引進制度將不只是「補人」,更是「調整人口結構」的重要一步。

    肯定「加薪換名額」雙贏模式 重點在改善低薪、非數量管控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整體制度設計兼顧企業人力需求與本國勞工權益,是「引進移工、創造本勞工作機會」的雙贏模式,政策重點不在數量管控,而在於改善本勞勞動條件與低薪現象,「透過加薪換名額的設計,同時回應企業缺工與薪資偏低的兩難,兩全其美、樂觀其成。」

    辛炳隆指出,方案要求雇主為本國全職勞工加薪2000元即可多聘外國技術人力,理論上可提升基層薪資水準,對於最基層員工會帶來薪增效果,但仍需觀察實際效果,如有部分企業可能會希望「以繳費代替加薪」或「加碼就安費」作為替代方式,牽涉實務執行與監管機制。

    防執行落差:技術人力恐做房務 速檢討實習生制度

    針對旅宿業開放外國技術人力,辛炳隆指出,業者主要缺的是「房務員」等基層勞力,若只開放中階技術人力,但實際工作內容如鋪床、清潔等不符中階技術標準,恐會出現執行落差。以日本經驗為例,過去當地以「實習生制度」補足飯店清潔與房務人力,成本較低但綁約時間長,導致部分爭議。

    辛炳隆建議,在推動新制度時,應同時檢討觀光署推動的外籍實習生制度,建立保障機制,縱使實習制度不會立即停辦,也應明確給予實習生勞動保障,「避免既不屬於雇傭關係、又沒有勞保的灰色地帶」,才能夠墊高用人成本,讓企業有誘因聘用技術人力,來取代低薪、短期的實習人力。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