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觀點:挽救台灣民主危機──由下而上的大罷免運動

2025-07-24 07:00 / 作者 沈榮欽 / 作家、法國INSEAD博士
罷團在街頭舉牌,宣傳726投下「同意」票。資料照,廖瑞祥攝
任何國家要發動大罷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灣推動立委罷免需要1%合格選民的簽名連署才能啟動罷免程序,然後獲得另外10%選民支持發動罷免投票,而且需要25%以上的合格選民出來投票,超過半數同意才能成功罷免。對於罷免發動者而言,光是成功罷免還不夠,要有更優秀的人選在補選中勝出才算是走完最後一哩路。

政治敏感度提升 女性志工紛紛站出來

被罷免都是國民黨優勢選區,縱使天怒人怨的徐巧芯遭到罷免,國民黨推出的費鴻泰仍然有可能保住席次,民進黨需要翻轉6席才能改變立院朝小野大的局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當公民團體發動連署時,沒有人認為這個目標有可能達成。

徐巧芯在議事攻防時,對綠委潑水,事後強調「以牙還牙」是她的信念。翻攝自徐巧芯臉書


今年二月農曆春節時,開始有公民團體在街頭擺放罷免連署站,本次站出來發動罷免的人和過去的運動有一點不同:罷免志工極大的比例都是女性,有人估計女性比例可能高達七成以上。我自己在大安區罷免羅智強活動中,從街頭招攬、簽名連署、事後電話聯絡、店內補簽等過程,所見也清一色是女性志工。

仍不完全清楚為何女性成為本次大罷免運動的主力,台灣年輕女性的政治敏感度提升和女性綿密的人際關係網絡,都扮演了相當角色。台灣導演聯合為大罷免拍攝的短片——Taiwan Action 18號《不給14億人決定》——或許提供一些線索:影片開頭,一位母親帶著寶寶在公園遊玩,旁白說道:「我不知道,未來孩子問起我,當時為什麼沒有用全力保護台灣,我能說什麼。」不少女性受訪時均表示,因為不忍下一代受到無良政客的傷害,不得不站出來全力捍衛國家。

從太陽花變成青鳥 去中心化逐漸壯大

民眾自發參與的青鳥運動,各式標語盡出。資料照,陳品佑攝

連外媒都觀察到台灣公民社會已經成為民主的防禦堡壘,從太陽花運動、青鳥行動到大罷免,每當台灣民主受到政客威脅時,公民社會為守護民主挺身而出。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公民社會守護民主的組織方式也逐漸演化。2014年發生的太陽花運動,仍是屬於傳統的社會運動,當學生和社運人士為主體的抗議者,為了反對國會違反程序正義的親中法案,自四面八方集結佔領立院後,迅速透過程序成立決策核心,並且依照專長成立各種分工小組,有組織地對外發聲。

十年之後,到了2024年的青鳥行動,同樣是來自學生、非政府組織(NGO)成員和群眾自發集結在立院周邊,抗議國會濫權,但是已經和太陽花運動十分不同。青鳥行動雖然有主辦單位設置主講台及架設螢幕,不過其實立院周邊腹地狹小,群眾很快就漫出到鄰近地區,看不見主講台。這場運動既沒有設立決策中心,也沒有社會運動常見的總指揮。群眾自發集結,機動設置臨時講台,上台演講者多是素人,直到活動結束,也很少人能說出「主辦單位」的人名。但是在場人士都清楚為何而來,當躲在立院的黃國昌在窗戶邊經過時,台上有人高呼「黃國昌」,台下數萬人立刻齊聲答道「偽君子」,是最能闡述抗議群眾群體意識的名場面之一。「去中心化」的青鳥行動背後象徵的是台灣公民社會的成熟與壯大,數萬民眾已經成熟到能夠自主集結、共同抗議,又不喪失訴求與秩序的地步。

大罷免更上層樓 驚人力量與政黨抗衡

罷團在不被看好下,到掀起浪潮,展現驚人的強大公民力量。資料照,黃怡菁攝


今年的反罷免運動則是台灣公民社會力更上一層樓,由各選區對立委不滿的民眾在當地自發形成罷免組織,儘管當時很多民眾對本屆藍白立委一系列荒腔走板的行為不滿已久,但是當罷免被提上議程時,不僅被罷免的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毫不在乎,表示「沒在怕罷免」,連執政的民進黨都認為罷免翻盤的機率極低。罷團就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自主地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後來燒遍全台的「大罷免」,其實是眾多選區幾乎同時自主發動的結果。罷免連署站需要在地人才有辦法經營,而全台大罷免又顯現不同罷團之間的人力、資源與知識的流動,這種台灣首見由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的全國政治社會運動,是本次大罷免最值得研究的地方;而這也恰恰反應出,台灣的公民社會已經強大到相當驚人的地步,足以與政黨平起平坐,所以能夠在每次台灣政治失靈的時候,挺身而出守護民主。

以本次大罷免為例。早在去年國眾兩黨聯合通過違憲的國會擴權法案,而引發社會騷動時,便有國際媒體認為民主向來運作良好的台灣,正經歷一場民主危機。例如由《經濟學人》的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每年編纂的「民主指數」,該指數是根據選舉過程與多元性、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與公民自由五大指標制訂。自2021年起,台灣以第八名進入民主指數前十名的國家起,就成為民主指數排名以來,全球唯一非白人為主的國家進入前十名的國家,僅次於少數歐洲國家與澳洲,遠超多數老牌民主國家,台灣也是全球2000萬人以上最民主的國家。

本屆立法院爆發多次推擠衝突,綠委沈伯洋曾因此墜落送醫。廖瑞祥攝


面對立院喪失自律功能 公民再次挺身

但是當藍白主導的國會亂象引發社會騷動時,《經濟學人》便警告可能會影響台灣的民主指數。當時的青鳥行動乃至今日的大罷免,都是在立院對爭議法案不審查、不協商,或甚至在表決前突然提出一份沒人見過的提案,違反民主程序立法過程,立院喪失自律功能;當法案被大法官判定違憲後,立院乾脆修法試圖癱瘓大法官會議,並藉由預算企圖癱瘓監察院與行政院,就在舉國上下無計可施之際,是台灣公民團體挺身而出以大罷免再一次試圖挽救台灣的民主危機,這或許是本次大罷免運動,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作者為作家、法國INSEAD博士
沈榮欽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