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不少藥物多仰賴中國進口,然中國新冠防疫「新十條」發佈後疫情升溫,讓外界關心是否會造成缺藥、原料藥物短缺等問題。對此,今(1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國產口服藥暫無此問題」。另外,食藥署已請國內藥廠針對使用中國原料藥的退燒、咳嗽等疫情常用藥品,應儘速新增其他國家原料藥來源,即早訂購及增加儲備,並加速新增原料藥來源審查流程。
今疫情記者會上,媒體詢問「中國疫情升溫,外界擔憂可能造成原料藥短缺,且台灣高度仰賴中國進口,指揮中心是否有替代來源?因應措施?」王必勝回應,目前中國比較缺乏的藥物,主要為「普拿疼」,其主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國內乙醯胺酚單方指示藥品的藥品許可證就有77張,其中持續有在國內生產的有47張。
目前庫存量約為5400萬顆,推估每月平均用掉2000萬顆,因此還有2.7個月健保用量。另外,現階段原料藥可生產數量約2億1316萬顆,以疫情前(108年)健保平均用量估算,仍有10.6個月用量,他強調「所以目前看起來是充足的」。
王必勝表示,如前述關於退燒藥的部分,其實國內的品項有非常多種,關於目前的原料、產能,食藥署評估目前是都沒有問題。不過,他也指出「由於中國疫情上升,食藥署也會特別注意整個藥物使用的用量,或是否有人在收購等,這些都已請藥師公會全聯會建立監測機制」。
因應措施,王必勝表示「基於怕有供貨不穩定的問題,所以食藥署也新增其他國家的原料藥來源與做儲備,未來也會做滾動式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