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曾一度量縮,但在疫情狀況趨緩後,近期買氣逐漸回溫,不過,房價持續上漲也讓不少人擔心「買不起房」。而日前內政部發布的統計指出,台灣目前空屋率為9.96%,為首次降到10%以下,顯見住宅類房屋使用率有明顯提升。
但是,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邱顯智、王婉諭及OURs都市改革專業者組織彭揚凱秘書長等人,稍早舉行記者會表示,空屋率的下降是否代表空屋狀況已獲得改善,答案恐怕並不盡然。
對於房價高漲的狀況,邱顯智拿出數據指出,據591新建案Q2統計資料及國泰房地產指數Q2皆顯示,全台房價與上季相比微漲2%。六都中,除了台中市以外,可能成交價均較上一季微幅成長0.18%到2.19%不等,新竹縣市則達5.07%。
且從今年7、8月的稅收來看,今年7月個人房地合一稅約29億元,是歷年單月新高、年增近2倍;但是,8月稅收與7月相比,六都皆減少五成以上。房地合一稅是否能有效打房、是否會產生轉嫁效果,仍有待觀察。
邱顯智也說,台灣的空閒房屋越來越多,但是房價卻越來越高,根據主計總處歷次的10年空屋普查,從2000、2010到2020年,空閒住宅數從123萬上升到155萬再到了歷史新高的166萬,相當於在台灣每 6 戶就有 1 戶的空閒住宅。
雖然空屋數量越來越多,內政部的可能成交指數(國泰建設)卻從67.76一路成長到95.26,再來到今年的127.3,住宅量或許並非不足夠,問題在於能否有效率的運用。
內政部日前公布數據指出,空屋率已有所下降,邱顯智對此質疑,如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市等空屋率下降的縣市,其下降原因是因為人口增加的緣故,但是在這種狀況下,空閒餘屋的數量仍持續往上,並不代表比率下降,空屋問題就有所改善。
王婉諭則指出,據財政部的公開資料顯示,台灣在「持有非自住房之總人數」及「非自住者總持有房屋戶數」都是年年升高的趨勢。「持有非自住房之總人數」從2015年的33.6萬人,成長至2021年的50.2萬人,而「非自住者總持有房屋戶數」則從54.6萬戶,成長至69.7萬戶等。
這也顯示,越來越多人持有非自住房屋,且持有的總數越來越多,台灣的住宅呈現集中化的趨勢是存在的。此外,考量台灣人習慣上持有房子會優先過戶給家人,向財政部索取家戶歸戶的資料後發現,非自住房的總持有房屋數更多,共計71萬3千戶,其中持有十戶以上的家戶,共有2145戶,共持有36456間房屋,平均一個家戶擁有17間非自住的房子。
王婉諭說,台灣的非自住房數量不斷成長,且持續集中在少數人及家戶上,呼籲政府必須正視此問題。而內政部去年曾對外表示「囤房問題有限」、「在缺乏正確證據前,若僅依直覺想像恐造成錯誤推論」,在透過財政部、主計總處的數據比對後,顯然這樣的說法並不合理。
彭揚凱對此則表示,空屋與囤房有同步上升的趨勢,而且越多屋的持有者,持有空屋比例越高,1-3房者持有的住宅空屋率為10.39%、4-9房為16.23%,10房以上為18.74%,且法人囤房空置的狀況還更加嚴重。
若從屋齡來看,「未滿5年」的新建住宅空屋率是最高的,1-3房持有者新建住宅空屋率為32.08%,4-9房為42.95%,10房以上竟高達61.98%,這些數據都與過去政府宣稱「都是一屋者在空置房屋,且多為寙陋住宅或祖厝」的說法嚴重矛盾。另外,目前建商餘屋僅統計「五年以內」,也造成資訊仍然缺失不透明。
邱顯智也呼籲政府公開更完整的資料,包括超過五年餘屋數及非自住家戶歸戶歷史資料都應公開上網,且應定期公開持有十戶以上之個人及家戶所擁有之房屋總數;立法部門也應盡速排審囤房稅法案,並由行政部門積極回應問題,不再否認問題存在。
文章出處:今周刊
(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