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酬日為一個象徵性的日子,通常會在隔年統計不同性別國民的整年薪資,以探討男女工資差距、喚起兩性同酬的公共意識。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受僱員工薪資調查」,2020 年薪資統計初步結果顯示,我國女性平均時薪 296 元,為男性 344 元之 86%,兩性薪資差距為 14%;言下之意,女性得較男性多工作 51 天(採歐盟執委會算法:365 日曆天 × 14% ≒ 51 天),才能達到整年總薪資相同。
而台灣的同酬日每年不固定,會藉由前一年的兩性平均時薪差距,計算自隔年 1 月 1 日起女性需增加的工作日數,今年的「同酬日」加上 51 天後,落在 2 月 20 日。
影響兩性平均薪資的因素,與性別、工作性質、類型、年資、學經歷等因素有關。
台灣與過往 10 年相比,兩性平均時薪差距從 2010 年的 17.1% 下降至去年的 14%,女性需增加的工作天數由 63 天減少至 51 天。
從國際的兩性平均薪資看來,各國近 10 年來薪資差距都呈現下降趨勢,韓國縮減了 7.8 %、日本縮減 3.3 %、台灣縮減 3.1%、美國縮減 1.1%。而台灣去年的兩性平均薪資差距(14%)低於日本的 31.9%(2019 年)、韓國的 30.6%(2019 年)、及美國的 17.7%。
歐盟近來持續關注性別薪資差距。歐盟女性 2018 年的平均時薪比男性低 14.1%,因各國國情不同,歐盟國間仍存在巨大差異。
透過資料分析,歐盟發現性別在職場上的差距不單只是薪資,女性在獲得工作機會、升遷都產生許多不平等結果。
在歐盟看來,性別因素占了男女薪資差距的 30%,「因歐洲從事相對低薪行業(護理、教育業)的多為女性,而報酬較高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行業,雇用男性職員的比例高達 80% 以上。」
就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面向來看,女性每週須花在無償工作上的時數比男性多,同時可能影響她們的職業選擇,這也是為何歐盟提倡男女更平等地擁有育嬰假,且提供充分的托嬰服務及企業與安排彈性工時相關的政策。
再者,職位升遷的限制(玻璃天花板)也會影響薪酬水平。例如頂尖企業的首席執行長裡,女性比例低於 10%,而歐盟裡時薪差異最大為經理階級,女經理人的收入比男經理人低 23%。
Source:
勞動部、歐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