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狂歡酒吧背後…「7成高中生沾過酒」青少年醉出3大隱憂

    2025-11-28 08:00 / 作者 黃怡菁
    周末夜酒吧聚集青少年狂歡,人潮滿溢與車爭道。黃怡菁攝
    台灣飲酒人口約843萬人,近年青少年飲酒攀升,根據國健署統計,約5成國中生、7成高中生都曾經喝過酒;喝酒衍生的社會成本昂貴,健保每年約花費53億元處理酒精引發的生、心理問題。若國人過早接觸酒精,將引發哪些隱憂與危害?

    信義區街邊酒吧潮流興起,每逢周末夜晚都湧入大批想要「Chill一下放鬆」的上班族、大學生,更不乏稚嫩的青少年面孔。《太報》記者周末夜間走訪某知名「台北年輕人喝酒聚集最潮集散地」酒吧,發現不只室內人滿為患,人潮還湧到馬路上與車爭道,飲酒盛況甚至出動酒吧工作人員指揮交通。

    Fake Sober被譽為台北年輕人喝酒聚集最潮的集散地,店家還會出動工作人員交通管制。黃怡菁攝


    信義威秀巷弄酒吧林立,吸引年輕人擠爆喝酒狂歡。黃怡菁攝


    飲酒青年將酒吧內外擠得水洩不通。黃怡菁攝


    走進室內,滿滿的年輕面孔,有人跟著DJ旋律搖擺、有人跳舞,也有人跟三五好友拉高音嗓聊天、飲酒。「我是失戀來買醉的!」臉色泛紅的台大生農學院二年級生(匿名)說,自己高一、高二就有飲酒習慣,尤其前往音樂祭狂歡,「要喝酒才會屌!」該學生反映出飲酒象徵融入同儕,得以在社群中獲得關注。

    「曾經有同學喝到胃出血,半夜送急診,這真的很讓人驚訝!」東吳大學社會系大三生、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監事蘇品蓉觀察,過度飲酒「喝到掛」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半夜瘋KTV夜唱或是在信義區續攤喝酒,「大一的時候,早八的課就已經有同學迷茫出現在教室,整個人很行屍走肉,也有人乾脆缺席。」

    酒吧為青年熱愛的社交場合之一。黃怡菁攝


    喝酒管道哪來 6成親友給、4成商店買

    不只大學生跑趴、飲酒,2021年國民健康署進行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國中生曾經飲酒率為49.7%、高中職生72.8%;喝酒通常超過1杯的比率,國中生63.3%、高中職生76.3%,2023年再次進行調查,國中生比率增加至65.5%、高中職生略降為75.4%。

    未成年哪來的管道喝酒?其實統計顯示超過6成都是「爸媽、親友給的」,家庭的第一道防線就已經破功,高中職生則有4成是「商店買的」、3成2才是透過家庭取得。





    台北市衛生局合作的酒癮治療服務機構,利伯他茲心理諮商所所長才煒民觀察,如果家裡做生意,或逢年過節時常聚餐喝酒,爸媽默許下,小孩也會好奇嘗鮮、跟著小酌。零售通路方面,鋁罐調酒品牌在超商越來越多元,而在連鎖賣場等結帳時,時常右手邊也是整面酒架,銷售動線埋藏玄機,若店員沒有強制要求消費者出示身分證件,不論成年、未成年人,酒精都容易成為消費選擇。

    台北市衛生局合作的酒癮治療服務機構「利伯他茲心理諮商所」所長才煒民。黃怡菁攝


    此外,「酒精路跑」的促銷手法蔚為風潮,三五好友規劃一段路程,只要經過任何一間便利商店,就必須進去買一瓶酒,抵達下一間超商前喝完,「酒精路跑」影片時常在社交媒體發酵,前陣子還引發財政部國庫署關注、警告酒商應避免舉辦短時間大量飲酒的促銷活動,但隨著年底聖誕即將帶來,搜尋引擎打入關鍵字,仍有餐酒館等商家積極宣傳。

    IG時常推播低成本超商調酒攻略,大幅降低青少年飲酒門檻。黃怡菁攝




    隱憂1》大腦前額葉發展未全 越早碰觸越易成癮

    青春期是行為改變及大腦建構的關鍵時期,國健署引述研究指出,若14歲前即開始飲酒,對酒精依賴性,是20歲以後開始飲酒者的4.4倍,而且較常因為酒精導致心理健康、神經認知或危險行為等問題。

    才煒民解釋,青少年時期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仍在發育,約25歲才會完全成熟;前額葉扮演「三思而後行的煞車器」,酒精則扮演讓煞車器暫時中斷的抑制劑,黃湯下肚之後會更加衝動,如同開車缺了煞車機制,此時會讓青少年容易不顧後果做譁眾取寵的事情。

    「對青少年的心理來說,他會有一群想像中的觀眾,酒後很扯的舉止反而成為大家的娛樂,或是喝酒可以壯膽,增加勇氣、魅力,甚至是搭訕成功的機會。」才煒民表示,就連成年人也容易做出誇張的行為,他曾有一位30歲的朋友,包遊艇慶生被灌得非常醉,有人鼓吹該位友人後空翻下船,友人真的就後空翻跳海,結果腦袋撞傷,才煒民當下緊急載朋友去急診。

    飲酒過量會影響大腦的控制力,衝動行為增加。路透社


    隱憂2》酒後衝動 伴隨未成年懷孕、毒藥癮等議題

    酒精催化下,各式各樣的犯罪舉止也跟著出籠,「當你興奮又不煞車,就容易做危險的事,比如說,喝完酒有人請你從3樓跳下來,我還真的遇到有少年個案就這樣去做,然後腳就斷掉了。」

    才煒民指出,酒癮戒治個案幾乎都是「出事」之後才被轉介到心理諮商所治療。例如,越靠近18歲的高中職生,越想嚐禁果「提早」體驗成年人才可以做的事情,因此不少16、17歲的青少年期待去夜店喝酒「能有特別的約會」,此時就容易發生性行為,如果對方未滿法定性自主年齡,就會涉犯《刑法》、構成性犯罪議題,不然就是未成年酒駕或吸食毒品、電子菸等涉犯公共危險罪。

    隱憂3》年輕代謝快「以為很能喝」 健康亮紅燈不自覺

    怎麼樣算飲酒過量?衛福部「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建議,飲用啤酒,男性飲用不超過508毫升、女性不超過254毫升;喝紅酒,男性不超過212毫升,女性不超過106毫升;飲用酒精濃度58%的高粱,男性不超過42毫升,女性不超過21毫升。

    酒精量測宣導。黃怡菁攝


    才煒民發現,許多年輕人仗著新陳代謝好、體力恢復得快,以為自己很能喝,卻沒意識到酒精會壓縮深層睡眠,讓人處在淺眠狀態,干涉大腦發展。另外,酒精糖分高,會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嗜酒的人也不太管均衡飲食的重要性、蛋白質攝取得少,通常到了中年才會發現體虛、四肢變細,已經染上酒癮,但此時要戒酒已相對困難,常常在戒與不戒之間惡性循環。

    2023年由衛生福利部委託馬偕紀念醫院成立,專門提供酒癮篩檢與轉介服務的「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醫師指出,若家族有憂鬱症或躁鬱症遺傳基因,染上酒癮更容易發病。他曾經醫治過最年輕的個案是17歲少女,因為情緒焦慮而開始依賴飲酒,後來伴隨憂鬱發生。

    方俊凱說,再來就是國人時常忽視酒精也會導致器官病變的危害,肝臟基本上有兩種酵素可以代謝酒精,一種可以將乙醇代謝成乙醛,一種可以再將乙醛代謝成乙酸,他說,不是每個人體內都有這兩種酵素,「如果只能代謝到乙醛,就麻煩了,因為乙醛是致癌物。」

    長期過量飲酒,方俊凱細數可能會間接導致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以及腦癌等,「我的臨床觀察台灣青少年器官到24、25歲才真的成熟,特別是大腦在21歲才正要定型,大學在社交活動喝酒不太合適。」

    「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為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2001年即開始關注、治療酒癮問題。黃怡菁攝


    「喝到出事」才懂求救 專家:酒癮防治教育應及早

    衛福部自114年起,每年約投入1億1850萬元酒癮防治,面向涵蓋推廣適量飲酒、擴大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經費,以及投入全台至少22個醫院酒癮防治中心運作。

    不過,才煒民觀察,青少年主動求助近乎於零,「除非出事,偶爾有個案從醫院轉介到心理諮商,例如常常喝酒後失控、失序、失能,才會意識到必須戒酒,但去追蹤他的飲酒史,往往已經達很長一段時間了。」他強調,喝酒是會喝到家破人亡的,但台灣健康教育課程卻很少提及酒精成癮問題。

    以美國聯邦政府為例,飲酒法定年齡為21歲,美國疾管署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相當重視社區與政策層面的干預(Community Strategies),例如制定「酒館責任法」(Dram shop liability laws),假設某店家在顧客已經喝醉的情況下仍賣酒,之後該顧客因酒駕造成死亡事故,該店可能因此被追究責任。此外,政策也加強對酒吧、餐廳、酒類專賣店等場所執法,若店家被查到販售酒類給未滿21歲的青少年也會面臨處罰。

    美國加州校園周邊餐廳嚴格查看外籍學生護照,確認年滿21歲才販售啤酒,並給予手環識別。黃怡菁攝於2023


    方俊凱提及,不只美國,鄰國日本2013年通過《酒害防治法》後,也會連帶處分販賣酒精給未成年的店家,日本只花了3年就成功推動立法,反觀台灣,前身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衛福部國健署,雖曾於2011年有意推動相關法規防治,卻因涉及利益相當龐大,連當時的立委也不支持,立法進程胎死腹中。

    方俊凱說,台灣民眾通常僅在酒駕事件頻繁時,對酒精有負面觀感,也認同應該從課綱調整做起,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科普國民酒精對生理機制的危害。他舉例,南韓許多家暴事件的起因都與酒精相關,從疫情期間開始有學者倡導學生遠離酒精,而且也會找家長一起機會教育,讓家中築起飲酒的第一道防線。

    信義區酒吧多元,亦有商家專門經營日本清酒。黃怡菁攝


    方俊凱認為,國家衛生研究院或是衛福部應深化酒精與器官病變的因果關係研究,例如,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已追蹤相關Data十幾年了,當有數據佐證才會喚起國人有感。「我當然不是第一次倡議,但每次酒癮防治總不會上熱搜新聞,它就是一陣煙飄過去就沒有了。」

    落實身分驗證 賣場應設第二道防線

    才煒民也認為,我國對於酒精成癮研究著墨不多,建議未來也可以撥經費在本土研究,「例如,接觸酒精多久後會有什麼行為問題?或有人酒駕被抓10次,該個案就很值得被研究,去了解他在什麼情況下酒駕?後續衍生哪些危險因子,案例揪出來,也可以做宣導預防。」

    至於台灣超商密度亞洲第二高,如何在賣場設下第二道防線?方俊凱表示,我國兩大知名超商與龍頭超市積極推動會員制行之有年,所以賣家要做身分年齡核對並不困難,「手機掃碼嗶一下就知道你能不能買酒」,但問題在於「台灣哪個法條嚴格限定賣酒給青少年要被懲罰?」

    儘管《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第91條分別規範,供應酒品予未滿18歲者,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但方俊凱觀察,執法效力不高,而且也欠缺對賣家有高強度的處分,如果政府無意強烈介入,酒精在市場流動依舊氾濫。

    吸引年輕人的酒吧,定價區間介於200至250之間,消費門檻獲得Z世代青睞。


    《太報》關心您
    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且呼籲國人酒後不開車,保護自己與他人。
    黃怡菁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