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走路不用流汗」的新加坡奇蹟 8成公共運輸市占率的成功關鍵全解析

    2025-10-13 08:00 / 作者 洪敏隆
    新加坡的有蓋步道營造舒適步行環境。洪敏隆攝
    新加坡是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城市型國家,因赤道地理位置,終年高溫多雨,但公共運輸市占率已近8成,是亞洲國家「以人為本」交通體系的典範,透過《太報》實地採訪,讓讀者了解新加坡是如何打造「步行+公共運輸」舒適環境。

    綿密「微血管」:有蓋步道成新加坡國家新名片

    「你不覺得新加坡的有蓋步道就好像綿密的微血管?」新加坡居民黃家強用微血管形容新加坡「有蓋步道」既多又密,如同維繫當地步行及交通運輸環境的重要設施,「以前有人說政府組屋是新加坡的『國家名片』,我現在都跟國外朋友說多了一張新名片!」黃家強語帶驕傲地對記者說。

    黃家強所指的有蓋步道,是新加坡最被人稱讚的步行系統設施之一,由於85%新加坡人居住的公共房屋「組屋」,政府從住宅鄰里中心到公車站或MRT地鐵站,步行空間都設有擋雨遮蔭屋簷,即使該國長年如夏且降雨頻繁也不用擔心,加上綠意設計融入步行環境與有蓋設施中,實地體驗步行會覺得,即使在35℃高溫下走動,相較因為熱島效應且濕黏悶熱的炎夏台北要舒適許多。

    在地民眾形容新加坡有蓋步道綿密如同微血管,也是國家新名片。洪敏隆攝


    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10.2平方公里,不到新北市的三分之一,相較於人口數2332萬的台灣,2024年每日平均僅有648萬人次使用公共運輸,人口數約603萬的新加坡,已經達到746萬人次,且公共運輸市占率已將近8成,反觀台灣整體公共運輸市占率只有15.2%,就連最好的台北市(38.3%)和新加坡也有一大段差距。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24年智慧城市指數,新加坡居民對「公共運輸很滿意」的評分,僅低於阿布達比與蘇黎世,認為「堵車不是問題」也僅次於坎培拉與阿布達比,兩者相加的新加坡交通順暢度得分,僅低於阿布達比,排名世界第二。



    「走、騎、搭」策略:2040年9成出行不靠車

    新加坡政府2019年曾統計,已有71%路程是通過「走、騎、搭」(Walk Cycle Ride)的方式完成,即靠步行、騎車和使用公共運輸出行,並訂出2040年目標是提升至90%,達到「走騎搭」均可在20分鐘到達市鎮、45分鐘到達城市各個地方的目標。

    新加坡早在1960年代就意識到土地有限,不能以車為本,轉而發展以公共運輸為主的城市策略。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指出,新加坡交通系統的成功之處在於與城市的整體規劃結合在一起,藉由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連接,包括地鐵等地下軌道交通及公車、出租車等地上公共交通,這些交通樞紐是衛星城鎮中心,服務衛星城鎮生活,也分散市中心的人口壓力及交通。

    《太報》記者9月底連續幾天實地走訪紅山、宏茂橋、碧山、楊厝港等非市中心的市鎮或住宅區,都是以MRT為核心樞紐,周邊創造高密度、複合式發展的社區,MRT與大多數居民的住家的距離不超過500公尺。除了政府主導興建的組屋外,還有商業、辦公等區域,透過TOD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完善的步行系統銜接各個區域或設施,打造人本交通的環境。

    有蓋步道有系統的規畫,銜接組屋社區。洪敏隆攝


    克服先天劣勢:「Walk2Ride」計畫打造250公里綠色長廊

    因為有蓋步道的規畫,使步行系統更加完善與舒適。2019年醫師出身的時任交通兼通訊部長普杰立接受當地的《聯合早報》及《海峽時報》訪問提到,要打造健康、愉悅的步行體驗是很重要,首先要解決惡劣天氣的步行痛點,人行空間是否有遮蓋,是否有可以歇腳的設施很重要,「當有便於步行的環境,才能鼓勵更多人通勤,步行或使用自行車等綠色運具代步。」



    要把公共運輸系統做好,鼓勵民眾減少用車,多走路,必須把天氣炎熱多雨不利於步行的「先天劣勢」改善,因此新加坡政府提出「Walk2Ride」計畫,要把「短版變成長處」,編列3億新加坡幣經費,要在2030年完成200公里長,連接每個MRT站400公尺內、輕軌和公車站200公尺內的組屋、學校、醫療設施、休閒與商業中心等的有蓋步道,使民眾因步行空間改善而樂意多走路。

    有蓋步道從MRT及公車站綿延至社區內,讓行人都不用怕日曬雨淋。洪敏隆攝


    步行系統沿途,還會設置座椅供行人休憩。洪敏隆攝


    觀察新加坡的有蓋步道,不僅全天可遮蔭遮雨,而且步道兩側都植栽綠樹或綠地,如同新加坡另一美譽「花園城市」,原本冷冰冰的長廊因為綠意盎然,步行起來更加舒適,這兩年有蓋步道開始也披上「綠衣」,新加坡政府選擇數種不會過重以免有蓋設施無法支撐,且不須經常澆水、修剪的樹種植物覆蓋有蓋步道屋頂,達到步道降溫的效果,也避免這些設施因天氣而導致熱漲冷縮的程度,有助延長壽命。

    此外,有蓋步道沿途會加裝密集的照明設備,使得夜晚步行環境明亮安全,步行路線較長的路段,沿途還會設置座椅供行人停留休憩。外觀設計方面也避免單一化,蓋的形狀有很多種,有平、斜、尖或拱頂,色彩運用也很豐富多樣,使有蓋步道成為新加坡具熱帶特色的城市風景線。

    有蓋步道開始增添「新衣」,也達到降溫效果。洪敏隆攝


    有蓋步道夜間照明充足,讓行人走的更安心。洪敏隆攝


    有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沒有設置有蓋步道的人行道,也因為綠意,步行環境舒適。洪敏隆攝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徐芳達今年4月在議會答詢說,至2024年已完成187公里長的有蓋步道,未來5年因隨著更多新地鐵站的啟用,將原定目標200公里外,再增加建造50公里的有蓋連接步道,範圍也將從MRT的400公尺半徑範圍擴大到800公尺。

    長者優先:「Green Man+」延長綠燈,天橋增設電梯

    對行人友善是當地民眾喜歡步行的另一個原因,不僅導盲磚與定位磚等基本的人行道設計完善,如何讓「長者在區內輕鬆安全走動」是新加坡這幾年的施政重點之一,除了增寬綠帶縮短行人穿越距離,因應高齡社會,政府研究增加長者及有需要人士過馬路的綠燈時間,推出「Green Man +」,長者或行動不便者要通行路口,只要感應政府批准的EZ-Link交通卡,便會自動延長綠燈時間,視路口長度增加3至13秒的時間,目前已有上千個路口實施,預計2027年底會增加到2500個路口。

    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只要感應交通卡,就可以延長過馬路的綠燈時間。洪敏隆攝


    69歲女士Grace Ng經常用交通卡延長碧山13號街的交通號誌路口,她說「如果想跑,當然還跑得動,但是這對年長者並不明智,跌倒傷害更大,慢慢走更安全」。她認為政府針對老年人口較多、老年人事故發生率較高的住宅區,提出交通改善計畫讓長者更願意步行,也有助於健康。

    在有中央分隔帶的交通幹道,因為路寬過長,新加坡仍是建議行動緩慢長者或行動不便者,透過人行天橋通行,但為了方便長者上下天橋,2018年後新建的所有人行天橋均安裝了升降電梯及無障礙通道。較早建成且靠近公共交通樞紐、醫療機構或老年人口較多地區的天橋也優先改造,至2025年4月已改造91座天橋電梯,預計2030年底前再完成150座的天橋電梯改造。

    步行空間已外,如何在交通運輸設施空間,營造友善環境,也是新加坡施政重點。例如在多美歌、歐南園、濱海灣等有3條地鐵線交會的MRT大站,都有設置自動人行步道,讓民眾轉乘更加舒適便利。超過90%的公車站牌都有設置公車候車亭,並設置足夠的座椅,且座椅設置方向角度會正對公車行駛方向,民眾等車不用轉頭就可以清楚看到。

    新加坡9成公車站牌有候車亭,且座椅方向會正對車輛行駛方向。洪敏隆攝


    地鐵轉乘大站,都有設置自動人行步道。洪敏隆攝


    價格政策:高昂擁車證 vs. 補貼公共運輸

    新加坡大眾運輸普及的另一個原因是「價格機制」。一方面想要開私家車上路,透過擁車證管控數量,必須競標擁車證(COE),有效期僅10年,2024年得標價高達15萬新幣(約350萬台幣),並設立進城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特定尖峰時段進城還要再付一筆錢。

    相反的,在新加坡搭乘大眾運輸一輩子的費用,可能都不及擁車證的高昂成本,新加坡的物價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高,但是政府大量補貼公共運輸系統,過去5年公共運輸系統成本上漲60%,但票價甚至不漲反跌,費用低廉。新加坡地鐵單程車票最低0.92新幣(約21.7元台幣),最高2.26新幣(51.1元台幣),只比台北略高一點,但以人均收入比較,新加坡搭乘公共運輸會更有感。

    新加坡物價高台灣很多,但是公共運輸價格跟台灣差不多。洪敏隆攝


    智慧管理:AI調度提升公車準點率

    要鼓勵更多民眾搭乘公共運輸,「準點率」是另一個關鍵。以公車系統為例,我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在其臉書曾提到,新加坡主要公車站都有公車彎或公車專用道,以方便公車停車與上下乘客,且主要道路都有智能監控系統,通過精準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定期調整交通政策、紅綠燈時序與道路設計,調整公共交通時間表、增加高需求路段的車次,以提升交通效率。

    新加坡設置公車彎,提升民眾乘車效益。洪敏隆攝


    新加坡的「無線@新加坡」建設,在公共場所布設超過2.7萬個熱點,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就有40多個熱點。民眾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透過Wi-Fi上網,全面了解公車、計程車、路况等在內的交通訊息。

    不過,如何從現況的近8成公共運輸使用率提升至9成目標,新加坡也面臨挑戰。從數據來看,在疫情過後,MRT和輕軌的使用率都已經超過疫前的水準,但是公車仍未回復到疫前水準,MRT在尖峰時段的擁擠情況,恐會影響民眾搭乘意願。



    把交通當作國家競爭力核心 值得台灣借鏡

    在軌道運輸部分,新加坡政府除了加速新建跨島線、裕廊區域線,及延伸環線、東北線、市區線,並且規劃快速城際快速巴士等路線,提高民眾搭乘意願。

    新加坡將交通作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視為城市規畫的核心,打造完善的步行及公共運輸交通系統,值得台灣借鏡。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