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日相岸田文雄參加印尼雅加達主辦的東協峰會。路透社
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建設備受關注,尤其是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與國際機場。然而,日本其實已在東南亞深耕數十年,在該地區基礎建設的累積投資上仍領先中國,這使日本不僅能對抗中國在東南亞日漸增加的影響力,也能繼續促進經貿與外交政策目標。
《日經亞洲》報導,自2017至2022年間,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東南亞成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成長最多的地區,成長幅度約40%,領先中南美洲、中國、非洲。
2018-2022年間,美國企業對東南亞投資約743億美元,是最大投資者,集中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半導體相關產業。中國投資685億美元,著重於泰國電動車、印尼礦業等。
若只看近幾年數字,很容易忽略另一個低調的高手日本。日本自1970年代開始一直是東南亞最大投資者,近年由於東南亞開始要求外國投資於當地的半導體、電動車和電池等新關鍵產業,日本意願下降,才導致日本企業在2018-2022年間只投資了435億美元,是20年來最低。
《日本時報》(Japan Times)一篇文章指出,根據產經分析機構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統計,直到2022年,日本依然是東南亞最大投資者。日本金融家在東南亞基礎建設的投資累計將近3300億美元,而中國為1000億美元左右。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漸增,驅動日本持續對東南亞這些建設進行大規模投資。日本不會把這些大型基礎建設稱為抗中、或者與中國競爭;實際上,日本起初援助東南亞基礎建設也不是為了抗中,不過,這些投資不但為日本企業打開新市場,也強化了日本的區域影響力,讓日本現在能在「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發揮影響力。
2018年6月25日,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中)參訪印尼雅加達捷運建設工程。該工程由日本參與規劃。路透社
日本仍計畫繼續投資東南亞的運輸,包含菲律賓馬尼拉地鐵、柬埔寨施亞努港(Sihanoukville)的新貨櫃碼頭、連接湄公河周邊各國的東西經濟走廊和南方經濟走廊(East-West & Southern Economic Corridors)、印尼雅加達捷運第二期、雅加達到巴丁班港(Patimban Port)的高速公路。
提振本國經濟、抵銷中國影響力專門研究日本開發援助策略的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助理教授山本(Raymond Yamamoto)表示,這些投資對東南亞國家自然有益,但也是提振日本經濟的重要方法,因為日本企業會參與其中,例如雅加達捷運的規畫、零件供應、以及營運技術,「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互利,正是讓日本可以成為開發援助大國的原因;長遠而言,被援助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回饋到日本經濟上」。
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學教授菊池朋生也認同,這些援助促進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為日本企業打進東南亞奠定基礎。
日本在冷戰時期開始援助東南亞基礎建設,到了1990年代,國際社會更關注社會建設,而非經濟設施,於是日本的援助有所減少;前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執政時公布一項措施,目標是在2020年前將基礎建設輸出提高到30兆日元。
菊池說,安倍當時是想利用對海外基礎建設的投資,來提振停滯的日本經濟;另一方面,東南亞的基礎建設投資需求在2010年代開始變得強勁,一直持續至今,對日本是個好機會。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上任,推出了「一帶一路」,又在2015年拿下印尼雅加達至萬隆(Bandung)的高鐵建案。菊池表示,日本重新增加對東南亞投資,也是要阻止中國取得主導權。
2023年10月2日,印尼雅萬高鐵「Whoosh」列車啟用典禮。美聯社
各種協力機構與夥伴關係為了達成目標,日本啟動一連串措施,2014年成立「海外交通、都市開發事業支援機構」(簡稱JOIN),是國土交通省與民間企業共同管理的投資基金。另外還有2015年起由日本、亞洲開發銀行和其他機構組成的「優質基礎建設夥伴關係」(QII Partnership),5年內為亞洲各地的建設計畫提供1100億美元資金。
這10年左右的投資有助於日本和東南亞建立長期經濟合作,日本也提供大量融資貸款,例如柬埔寨乃良大橋(Neak Loeung)、越南胡志明市的地鐵。
日本發放援助資金或貸款機構主要有2個:國際協力銀行(JBIC)、以及隸屬外務省的國際協力機構(JICA)。國際協力銀行主要對建設計畫提供貸款融資,或和其他日本企業組成財團進行投資;協力機構則是提供技術合作、無償贈款、或對外國政府提供援助貸款。
品質好、抗天災、沒有債務陷阱日本在進行基礎建設上,比其他國家多了一些優勢。首先是因為日本天災很多,地震、颱風、暴雨、降雪,什麼都有,日本企業深知各種設施在不同地理環境下需要哪些功能、要用哪些技術。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山本教授說,日本也比中國更清楚如何在民主環境下進行建設。山本指出,這是中國的一大罩門,中國往往只想將自己在國內打造基礎設施的經驗複製到國外,但不一定行得通。
2023年6月18日,日本德仁天皇(中)訪印尼,參觀雅加達郊外蒲魯特村(Pluit)的泵浦站。路透社
然而,日本的財力終究是很難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機構競爭,在競價、融資額度方面不是中國的對手。為了增加吸引力,山本表示,對於造價較高的基礎建設,日本會推出低利率長期貸款,還款期限通常是30年,年利率僅0.25%。
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東南亞專家阮馨(Hanh Nguyen,音譯)表示,另一個方法是強調日本建設的高品質,不只是建物本身,也強調日本參與的建案在財務、環保上都是永續的。
日本企業非常重視這些建設的耐用性,而非只想著壓低成本,這代表不僅要思考成本價格,還要想到客戶的財務風險、建物安全和抵擋自然災害的能力、環保永續、該設施未來對當地的經濟貢獻。
阮馨表示,所以日本建造的基礎設施「不大可能發生品質問題、或給當地帶來大量債務,這些往往是中國一帶一路被批評的部分」。
品質和債務問題已經引起東南亞一些國家擔憂。例如印尼的雅加達-萬隆高鐵成本嚴重超支;寮國有一半外債的債權人是中國,其中還有隱性負債,令人擔憂寮國可能走到債務違約這一步。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片田(Saori Katada)表示,這些經驗代表東南亞國家會希望尋找其他替代的投資來源,例如日本。
不過,據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開發中的亞洲國家在2016至2030年對基礎建設的需求,會需要22.6兆美元,相當於每年1.5兆美元。沒有任何單一國家可以滿足這麼大的需求,因此日本國際協力銀行2018年和澳洲、美國機構組成了三邊夥伴關係(Trilater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hip)。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古賀慶(Kei Koga)表示,「這些投資有助日本維持對東南亞政治、外交與經濟一些特定領域的影響力,因為東南亞國家也在尋找方法來抵銷被單一大國主導的風險」。一些觀察家則認為,日本投資東南亞基礎建設,並非側重於抑制中國,而是讓東南亞可以避開被中國主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