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中共儀隊在天安門廣場歡迎法國總統馬克宏到訪。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本月8日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見歡、呼籲烏克蘭和平;馬克宏前腳一走,中國就對台灣發動軍演。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是中國再次展現它的雙面手法:一面是和平鴿,把自己塑造成國際和平締造者;另一面是戰犬(不是狼),齜牙咧嘴地說要捍衛它所謂的領土。BBC分析,中國這種分裂人格還能演多久?
扮演和平鴿,維護經濟成長報導指出,中國擺脫新冠肺炎清零政策後,就沒有浪費時間,過去三四個月來做了很多事:習近平赴俄與普丁會面,接待馬克宏、巴西總統魯拉等世界領袖,派特使去討好歐洲,提出解決烏克蘭戰爭的12點和平方案等。促成沙烏地與伊朗和解是中國最大外交突破之一,因為在美國處理中東陷入困境之際,中國撿到了這一勝。
中國也對南半球國家提出了一些開發合作,清楚顯示他們正在拉攏南方世界,手法和先前以「一帶一路」灑錢拉攏亞非國家如出一轍。
中國甚至還把據爭議性的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調職,提拔王毅、秦剛這些相對溫和人,淡化外交上的「戰狼」色彩,雖然習近平仍鼓勵外交人員展現「鬥爭」精神。
這些都是為了所謂「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剛上任的時候用「中國夢」來描述這個理念。BBC指出,這不僅是中國的包裝辭令,也是為了確保與全球經濟的連結。
美國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犇」音同「奔」)表示:「習近平知道,沒有出色的經濟,就無法振興中華民族」,中國需要維持經濟成長,才能保持外交影響力,「如果與西方疏遠,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還是需要保持倆好的經濟關係,而這又需要外交努力,以及少一點『戰狼』姿態」。
多極世界,或者只是中國單極世界的第一步?中國近來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被圍困。西方對中國的懷疑,催生了美英澳三方聯盟(AUKUS)、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防禦聯盟,並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和晶片的能力。習近平上月指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中國,對中國發展造成嚴峻挑戰。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中心(Carnegie China)學者莊嘉穎(Ian Chong)表示,過去一年來,俄烏戰爭的發生、北約組織內部關係加強,讓中國困獸感更強烈,「中國意識到美國有很多強大的朋友,更能感覺到這種壓制,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想要打破為圍困」。
2023年4月4日,北約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總部舉行歡迎芬蘭加入北約的典禮,芬蘭外長哈維斯托(Pekka Haavisto,中)和挪威外長費特惠爾特(Anniken Huitfeldt,左)、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右)談笑。路透社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對外戰略其中一環是主打「多極世界」,中國宣稱這是美國霸權的替代方案,指責美國霸權推動世界各國形成壁壘分明的陣營,使局勢更緊張。馬克宏訪問中國時,習近平便鼓勵歐洲應該把自己當成「獨立的一極」,迎合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理論。
中國或許認為它的多極世界概念能讓世界更安全,但有些國家也認為,這只是中國引誘其他國家脫離美國、加入中國陣營的說詞。
中國經常強調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略有多失敗,並把自己描述成一個雙手未曾染血的國家,暗示自己是更適合領導世界的候選人。
中共聲稱自己從未入侵過其他國家,也沒發動過代理人戰爭。但共軍1950年併吞西藏(中共稱為「和平解放」),1979年與越南開戰;近年來與印度有邊境衝突,與南海數個國家有領土爭端、東南亞多國指中國掠奪。更不用說,中國視台灣為一省,多次揚言必要時會以武力取得台灣。
威權國家愛中國,歐洲不想太馬克宏BBC指出,中國的外交魅力攻勢,對南半球、以及一些和中美關係都不密切的國家,可能會受到歡迎。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的專家牛犇說,中國提出一種「不干涉」的策略,在威權政府的國家特別能引起共鳴,因為老實說,「很多國家並不關心民主和人權」,中國就可以成為他們的大本營頭目。
不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莊嘉穎說,「這些國家會不會為中國挺身而出,還是個未知數」,有些紅線是這些國家不會冒險去踩的,聯合國大會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行譴責投票時,大多國家都投了贊成,就是最好的證明;和中國一樣投棄權的只有另外34國,俄羅斯自己和白俄羅斯、北韓、敘利亞、尼加拉瓜投反對。
歐洲內部則還在爭論如何面對中國送的秋波。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等人相對強硬;法國馬克宏在與習近平會面後的受訪內容稱歐洲「不應捲入與我們無關的戰爭」,令人覺得中國的熱情款待似乎奏效了。
2023年4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左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參加聯合記者會。馬克宏此行受到習近平歡迎,對中較強硬的范德賴恩則受冷落。路透社
但目前看來,太「馬克宏」的立場在歐洲政壇看來,是不受歡迎的。馬克宏的言論引發歐美政壇強烈批評。牛犇說,歐洲正在成為美中之間的「搖擺州」,它支持誰,誰就能佔上風,而「歐洲知道現在最好還是押寶在美國身上」。
台海衝突必影響全球,想站上國際必被放大檢視BBC也指出,中國的和平使者魅力,一遇到台海問題就會破功。台灣總統蔡英文日前過境美國加州,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會面,中國便發動軍演,派遣戰機和船艦模擬攻擊台灣;近年來中國對台灣的騷擾也越趨頻繁,每月有數十或數百架共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
分析人士說,這些行動減少了中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說服力。其他人武統台灣是入侵,中國則辯稱說這是國內問題。
眾所周知,台灣是半導體生產者,全球6成半導體、9成先進半導體在台灣製造,,台海也是重要航線、歐亞通訊電纜的十字路口。中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一旦發動戰爭,無可避免會被指責破壞和平穩定,至少在亞洲是這樣。
多數觀察家認為,中國沒有計畫短時間內侵台,但軍事行動升級可能導致誤判,引發與美國的衝突。牛犇說,「隨著各國越來越關注中國侵台的軍力,中國要恢復在外交舞台上的存在、同時維持對台灣議題的施壓力道,將會越來越困難」。
這篇由BBC亞洲數位記者黃曉恩(Tessa Wong)寫的報導總結:中國既然發動了爭取他國支持的運動,一舉一動就會更受到各國密切關注,也許中國很快就必須選擇,它是要當一隻和平鴿,還是一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