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加速「台灣之盾」 國軍採購IBCS可整合防空系統助通任督二脈

    2025-10-11 07:40 / 作者 郭宏章
    空軍的愛國者三型與愛國者二型防空飛彈,未來可用由IBCS系統與天弓系列防空飛彈整合,強化作戰彈性與作戰效率。資料照,漢光演習飛彈部署在北市基河六號水門外。廖瑞祥攝
    台灣為了整合防空飛彈與武器戰力,傳出空軍有意採購「整合戰鬥指揮系統」,而美國陸軍10/02成功測試諾格公司的「整合戰鬥指揮系統」(IBCS),指揮防空飛彈擊落2架模擬攻擊的巡弋飛彈,為IBCS量產持續推進,將成為未來美國陸軍防空作戰核心。

    總統賴清德也在國慶大會上宣示,加速發展「台灣之盾」(T-Dome),建構更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軍事專家指出,「台灣之盾」是戰略層次的整合防空體系,因此空軍若採購IBCS,也可整合在有「台版鐵穹」之稱的「台灣之盾」系統之中,可打通不同防空飛彈與武器系統的「任督二脈」,強化擊殺率。

    美國陸軍針對「整合式防空暨指管系統」(IBCS)2025.10.2完成一項飛彈攔截鑑測,成功攔截2枚巡弋飛彈。圖為主要負責資料處理與通訊組件IBCS的接戰中心(EOC)。Photo:US Army


    根據美國陸軍官網報導,美國陸軍防空作戰下一代核心「整合戰鬥指揮系統」(Integrated Battle Command System, IBCS)於模擬實戰、電磁干擾等敵對條件下,擊落2枚機動發射的巡弋飛彈,對於網路化的感測器融合運用在擊殺鏈上,成功驗證。也推進諾格(Northrop Grumman)研發的IBCS系統量產的腳步。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也被稱為防空系統大腦的「整合戰鬥指揮系統」(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Battle Command System, IBCS),全稱是「防空暨飛彈防禦戰鬥指揮系統」,簡單講就是一個整合式的戰鬥指揮系統,打破這種所有防空武器系統之間的隔閡,透過網路來加以整合指揮作戰。

    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2025.8.20凌晨於屏東九鵬基地順利完成實彈射擊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空軍司令部


    舒孝煌指出,武器系統有一個擊殺鏈,一定有其感測器,包括雷達或光學等方式,在發現目標後把目標資訊導引到武器,然後讓武器去擊中目標。而每個武器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方式,所以要不同的武器短程、中程或長程防空,或者是對地攻擊,因此就有各種不同的導引方式,統統都要建立它自己本身的指揮的架構。

    舒孝煌進一步指出,各自建立指揮架構當然有好處,是武器系統有其自己的管理的方式,但換句話說,如果該系統的雷達或者其他感測方式被摧毀的話,該系統就就失去作用、有辦法發揮原有功能,而這就是現在台灣強調「不對稱作戰」裡面最大的問題。

    國防部長顧立雄2025.10.2視導澎湖國軍部隊,與空軍天弓防空飛彈連合影,右方為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國防部


    面對武器系統「各自為政」的缺點,舒孝煌指出,現在IBCS整合戰鬥指揮系統標榜就能夠從射手到感測器,所有防空作戰武器系統都全部都整合在一起,包括各種不同的雷達,全部把它整合成一個共同的防禦圖像,然後把所有的射手全部都整合到系統上,可全部藉由IBCS來指揮防空作戰,如此一來即使萬一某個系統連結斷掉,或是雷達被摧毀的、無法發揮作用時,但其他的飛彈發射單元通通都還在時,防空作戰單位可以透過IBCS 把其他的射控資訊很快傳給運作正常的發射單元,持續發揮作用。

    美國總統川普2025.5.20宣布發展「金穹計畫」(Golden Dome),結合THAAD、PAC-3等多層次防禦系統,防範中國、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的彈道飛彈、超高音速武器與巡弋飛彈等威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舒孝煌也舉例,或者是某一套雷達的偵測範圍可能有些死角,或者作戰範圍有限制時,此時其他的系統雷達就可以提供預警。對於指揮官來說,最大好處就是現在擁有整個戰場的共通圖像,就可以更彈性的去指揮跟運用作戰。

    舒孝煌也點出一個重要觀念,那就是在美軍的經驗裡面,IBCS甚至可以導控不同軍種之間的武器系統,放大作戰彈性。因為這套IBCS系統是陸軍發展,因為在美國愛國者系飛彈隸屬陸軍,因此IBCS是整合美國陸軍的這些所有的防空系統,從愛國者防空飛彈到「薩德」(THAAD)終端高高度防禦系統。但先前美國陸軍演習中曾有使用F-35去整合其他的哨兵雷達(MPQ-64)、並導引愛國者飛彈,甚至可指揮陸軍砲兵戰術系統,這表示IBCS它自己其實可以用不同的系統跨軍種的感測器,去指揮另外一個軍種的不同的射控系統,能夠讓它發揮更大的作戰能力,把戰力極大化,就會產生作戰彈性的運用空間。

    2019年2月23日,美國德州布立斯堡(Fort Bliss)陸軍基地,準備將一組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薩德反飛彈系統)運上C-17運輸機。美聯社


    若要整合不同防空武器系統,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像是需要在系統之間「翻譯」、去解讀其他不同系統之間指揮控制指令,協調作戰功能,舒孝煌也同意,因為其實美軍一直在設法整合自己本身的系統。像美國陸軍有整合式系統,海軍與空軍也都有,基本上 IBCS是能夠在這些軍種的系統之上,把各個不同作戰單元的軟體跟硬體之能很多資訊,全部要能夠在IBCS裡面把它合而為一,這樣才會有一個戰場共同圖像,然後才能夠把所有的感測器連接到所有的射手,然後進行整合式的攻擊,其實對整合式的攻擊,IBCS也可以分散被攻擊時的風險,因為整合在IBCS系統裡面某一個點被摧毀了也不必擔心,因為它其他點仍然能夠運作,IBCS能讓其發揮作戰效用。

    台灣提升空防能力整合,空軍考慮跟進美國陸軍整體防空作戰整合的腳步,看來似乎是打「安全牌」,舒孝煌坦言,其實美國陸軍採用諾格的IBCS也是很新的系統,投入高額經費,在2023年測試完成,其實蠻新的。台灣如果採購同一套系統的話等於幾乎是跟美軍完全同步,至於其他的系統也有進行測試,但是它是不是成熟,「或者說是不是能夠跟我們現在有系統結合,我覺得可能也是有待觀察。」

    國防部「2025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強弓飛彈。李政龍攝


    舒孝煌強調,台灣採用IBCS,其實還有一些挑戰必須克服,因為在美軍所有的武器系統全部都是美製或北約標準,所以很容易能夠整合在一起,但是台灣的挑戰是現在防空主力之一的天弓二型、天弓三型,甚至是天弓四型(強弓飛彈防空型),都是國產的系統,可能牽涉到中科院必須要釋出原始碼等關鍵資料,也可能還需要一個架構裝上轉譯器之類的東西,把天弓飛彈家族的系統不同的雷達等,結合進IBCS之中,所以這可能是一個挑戰,需要中科院與美方之間的進一步的合作。

    不過,由於IBCS整合系統仍在持續測試中,儘管美國陸軍在10月初測試擊落2枚巡弋飛彈的作戰測評成功,但新系統研發仍有許多挑戰,由於日前外電路透社也引用美國陸軍一份9月5日提出的一份備忘錄報導,前由安杜里爾(Anduril)、帕蘭泰爾(Palantir)兩家新創國防科技公司研發的美國陸軍戰場通訊網路平台NGC2 (NGC2 communications platform)充斥著「根本安全」問題和漏洞,應被視為「極高風險」,NGC2 通訊平台原型贏得合約8週後就進行了作戰測評,但現在卻遭遇資安等問題。連帶也讓安杜里爾(Anduril)與台灣中科院攜手合作的「Lattice」開放式AI智慧指管決策平台的資安問題受到關切。

    2025年9月22日,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Randy George)訪問南韓,在駐韓美軍基地與防砲部隊的官兵在新型「間接火力防護能力」(IFPC)防空系統前合影。翻攝自美國國防部


    舒孝煌認為,不論是諾格的IBCS或者類似Lattice的整合作戰指管平台,都是新發展的系統,也仍須進一步測試,而美國陸軍也同樣強調運用AI,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快速引進商業系統,因此難免會有遇到資安風險的挑戰。

    舒孝煌指出,安杜里爾或是帕蘭泰爾等國防新創公司,是利用包括無人機、人工智慧、自主系統等去改造美國軍隊,有其潛力,安杜里爾也有得到相關的合約,開發士兵的隨身任務系統等。帕蘭泰爾也有一個美國陸軍的合約,研發基於人工智慧的工具去篩選圖像跟感測器數據,強化戰場分析。

    無論如何,舒孝煌說,不管國軍有沒有得到Lattice開放式AI智慧指管決策平台這類的系統,或許都是一個輔助。現在國軍包括雷達、光電等各種不同的感測器會越來越多,也大量開始運用無人機,未來這些大量數據可能會造成在情報處理上非常大的困難 ,如果說能夠結合這些AI相關工具的話,篩選資訊上面當然可能會更為容易,也更能夠加速,未來建立這種戰場共同圖像,然後加速指管,會是一個引領國軍下一步革新的開始。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