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垃圾難關2–1】隨袋徵收出雙北就推不動! 全台垃圾只增不減是「一國兩制」的錯?

    2024-11-04 08:00 / 作者 洪敏隆
    台北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減量顯著。洪敏隆攝
    每年垃圾產生量超過處理量,堆積成一座座垃圾山,如果「一國兩制」也是垃圾量不斷攀升無法減量的主因,地方政府是要「同島一命」,還是「隨人顧性命」?

    環境部長彭啟明日前喊話「台北市焚化爐仍有餘裕,希望能協助其他縣市」,台北市長蔣萬安回應「應從源頭管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確實,「圾圾減量」是垃圾管理最重要的方法,其中,「垃圾費隨袋徵收」更是減量最重要的手段,然而,為什麼在前環保署長李應元任內就拋出各縣市比照雙北跟進「隨袋徵收」,8年過去仍舊推不動?

    政府推動減廢20餘年,憂心的是垃圾量不減反增,從環境部的統計數據來看,近5年全台民眾日常生活產生的一般廢棄物(生活垃圾),從2019年的981.24萬噸一路攀升到2023年的1157.95萬噸,增加將近2成,廢棄物回收率卻跟不上增加垃圾的幅度,只從2019年的56.27%微幅增加到58.31%,這使得一年所需焚燒或掩埋的垃圾量,從429.1萬噸增加到482.7萬噸,增加近53萬噸。



    以六都來看,台中市是增加最多的縣市,從2019年的62.5萬噸,到2023年的68.1萬噸,增加5.6萬噸,約佔整體增加量的1成。

    全國每人每日產生的一般廢棄物量來看,2019年時是1.139公斤,之後也是一路攀升到2023年的1.359公斤,大部分縣市都是持續增加,其中新竹市從1.16公斤增加到1.654公斤,成長幅度超過4成最高。




    隨袋徵收後北高「黃金交叉」 北市回收率第一資優生

    隨袋徵收的目的,是透過垃圾專用袋落實「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搭配資源回收跟廚餘回收,由於資源回收不用花錢,但丟進垃圾袋要收費,垃圾量多就要多買垃圾袋、就會多花錢,藉由經濟誘因,讓民眾願意為了省錢,多做回收、少丟垃圾,垃圾量就會減少。



    從廢棄物回收率來看,台北市一直是全台資優生,最近幾年的回收率都超過7成,去年(2023)為70.27%,反觀一直在六都吊車尾的台中市,去年只有59.59%,是唯一沒超過6成的六都城市。

    台北市不只是回收率從1999年的57.93%進步到去年的70.27%,垃圾量跟原先相比,更是減少了6成,北市每人每日垃圾量在1999年前還比高雄市高出至少0.2公斤,但從2000年開始兩直轄市就「黃金交叉」,2023年台北市是1.086公斤,高雄市達到1.645公斤。台北市環保局認為垃圾成功減量,推動「隨袋徵收」是重要關鍵。

    台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資源回收率也大幅提升。洪敏隆攝


    《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第3條規定的垃圾收費方式有三種,一是按用水量計算徵收(自來水用戶),二是按戶定額計算徵收(非自來水供水區),三是1997年修法增加「按量徵收」方式,是後來台北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法律依據。

    目前只有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石岡區是垃圾費隨袋徵收,台北市早在2000年便展開,台中市石岡區是2001年,新北市則在2010年跟進。

    其他縣市都是隨水費附徵,費率大多是每度用水3.7元到4.1元徵收,但沒有焚化爐的雲林縣,隨水費徵收垃圾費的費率反而是島內最低,臺西鄉、麥寮鄉每度只要1.33元,其餘鄉鎮市為2.9元。



    做環保清洗容器重複使用 反要多繳附徵垃圾費?

    當初垃圾費隨水費附徵的目的,只是為充裕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財源,但這種收費方法其實是「反環保而行」。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民眾為減少垃圾,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因需用水清洗,所繳交的垃圾清除處理費增加;而使用免洗餐具等民眾所產生之垃圾量多,因毋需用水清洗,反倒不需繳費,如此等於「變相鼓勵民眾製造垃圾」。

    彭啟明「喊話」台北市多幫忙其他縣市,導因於2016年台北市幫忙代燒雲林縣垃圾,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備詢時脫口說出「垃圾不分藍綠」,由於垃圾焚化後產生底渣等頭痛問題,議會決議每年台北市的焚化爐僅可代燒外縣市額度3%,當時的各縣市的「垃圾大戰」已浮現,李應元因此宣示要擴大實施隨袋徵收。

    據了解,環保署當時希望將雙北以外的四都都納入,但這幾個地方政府都沒有意願,之後鎖定同樣屬都會區,民眾教育水準較高的新竹市,以及當時身陷垃圾處理困擾的雲林縣,先在縣內斗六、虎尾等都會區域如斗六、虎尾推動,但最後兩縣市都因為財政考量等因素而作罷。

    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民眾配合度也高。洪敏隆攝

    桃園試辦成效佳被砍預算 高雄反彈「為何選我」

    這幾年包括桃園、台南、彰化、新竹等縣市都開始朝向小規模試辦「隨袋徵收」,其中桃園2021年10月在與新北市交會的龜山和八德區共4個里試辦垃圾隨袋徵收,垃圾量減少2至2.5成,民眾滿意度也超過7成,桃園市環保局因此原定明年(2025)7月全面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但去年先行編列1.17億餘元預算,遭到議會刪除。

    高雄市環保局去年11月曾在前金區四大超商列為專門垃圾袋收運試辦對象,雖然試辦也有減量成效,但環保局徵詢民意要擴大擇一行政區試辦,遭很多里長質疑「為什麼選我們?」而作罷。

    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推動隨袋徵收要成功有三個因素,「政府的堅持、民眾的配合、輿論的支持」缺一不可。



    桃園市環保局長陳世偉說,桃市府仍會持續朝「隨袋徵收」這方向去做,從試辦的4個里成效來看,不僅垃圾明顯減量,資源回收率也有顯著提高,這個成果必須持續加強宣導讓更多民眾知道,以得到更多民意支持。

    垃圾費大減小縣市吃不消 隨袋徵收「成也雙北,敗也雙北」

    民眾的反對意見,最大癥結點在於收取垃圾處理費大多是隨著自來水費徵收,民眾付費無感,甚至不知道自己丟垃圾是需要付費的,當要推隨袋徵收,會以為是被「多剝一層皮」,導致反對聲浪會高的主因。

    但是,從雙北隨袋徵收的費率來看,與隨水費徵收的縣市相比,民眾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盧世昌說,台北市在未實施隨袋徵收前,一年可以收取16億的垃圾費,現在大概只剩約4億元。

    台北市在大賣場等處的購物袋兼具垃圾袋的兩用袋功能。洪敏隆攝


    「推動隨袋徵收,成也雙北,敗也雙北。」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會長耿明誼在記者會曾點出很多縣市不願推隨袋徵收的「核心問題」。因為雙北每公升專用垃圾袋/兩用袋0.36元,讓其他縣市舉步不前,這超低費率的垃圾費收入,只能反映5至10%左右的垃圾清除處理成本。不但垃圾費收入會減少,廚餘與資源回收的工作量反而增多,還要增加專用袋或兩用袋的袋子製作、配銷支出,才會以各種理由推託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實施。

    一位非六都、不具名的縣市環保局主管說,隨袋徵收還要有很多配套措施,例如「生廚餘」的後端處理配套、資源回收物量能增加的處理機制,以及清潔隊人力、清運路線等,這都是額外成本,如果少了三分之二的「垃圾處理費」,卻要增加這難以估算的「成本」,小縣市沒有雙北的人力跟財力,若中央沒有協助支持,根本難以推動。



    隨水費徵收「無感 」 環團籲應修法採隨量徵收

    盧世昌則認為,隨袋徵收的政策成效,不是只有增加成本,也有減少很多「外部成本」,以台北市為例,雖然收入減少,但是原本規畫興建的內湖與北投焚化廠的二廠就省了近200億元,也不用再新建垃圾掩埋場,且減少燃燒垃圾所產生的空汙排放,更是減輕不小的社會成本。

    陳世偉認為,要推動隨袋徵收還要考慮「城鄉差距」,以桃園市為例,反對比較大的聲音是沿海的大園、新屋、觀音等區,因為不像都會區熱鬧,有那麼多便利商店,很多老人家認為買垃圾袋不方便,且買東西都有提供塑膠袋,當垃圾袋就好。

    因此,在加強宣導外,桃園市環保局計畫做民調,問市民相關的環保政策,就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措施蒐集民眾意見,針對民眾的痛點檢討修正。

    謝和霖認為,要成功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及垃圾減量,環境部只要修法廢除隨水費或按戶徵收方式,規定垃圾費只能採隨量徵收,再於垃圾費計算公式中,納入可視為垃圾清除、處理業務之管理成本一部分的「垃圾管理基本費」,費率由環境部於該徵收辦法中直接指定,使其等同於要用來抑制塑膠袋使用量的數額,「彭啟明讚揚南投要蓋焚化爐是很『勇敢』,根本搞錯方向,環境部自己要『勇敢』點!」

    除了持續推動隨袋徵收,環境部也將「破袋稽查」作為後續各縣市垃圾減量的主要策略。希望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將資源垃圾與廚餘從一般垃圾中區分開,民眾在交付資源垃圾時,也避免夾雜一般垃圾或廚餘,確保後續回收材質的循環利用。

    遠勝南投蓋焚化爐 彰化破袋稽查才「勇敢」

    謝和霖說,目前全台灣「破袋稽查」做的最落實是彰化縣,這種「吃力不討好,但堅持做對的事的」地方環保局,才是彭啟明要「稱許勇敢」的縣市。

    彰化縣的破袋稽查也是視為垃圾減量有效的方式。彰化縣環保局提供


    彰化縣環保局是針對運往溪州垃圾焚化爐的大批垃圾車,執行「破袋稽查」,縣府規定若垃圾袋內含有12件以上回收物或30%以上的廚餘,垃圾車需整車退運並記點,藉此落實「資源回收」,雖然一度引發民怨沸騰,但現在各鄉鎮市清潔隊都能積極執行、民眾也都高度配合。

    彰化縣環保局長江培根說,今年7月開始實施「破袋稽查」,1個月內全縣垃圾量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近23%、多達5324噸;廚餘回收總量提升1倍,資源回收也提高15%,垃圾減量成效高居全國之冠,但強化「垃圾分類」後,各清潔隊因「資源回收物」暴增,清運量增加2、3倍,造成「資源回收」人力與車輛嚴重缺乏的困境,希望中央強化補足「資源回收車」,才能長期有效提高資源回收的效能,及為民服務的品質。

    焚化爐的跨縣市處理垃圾問題,只是解燃眉之急,卻無法藥到病除,政府必須正視如何採取更有效的垃圾減量的手段,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才能避免垃圾大戰不斷重複上演。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