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終結行人地獄! 10月新制上路 行人友善區、優先區如何「玩真的」?

    2024-10-01 08:10 / 作者 洪敏隆
    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以彎曲道路及車道變窄等路型規畫,讓車輛減速。洪敏隆攝
    重大行人傷亡事故頻傳,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今年初立法三讀通過的《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從10月開始上路,最主要規定是新增「行人友善區」、「行人優先區」,台灣究竟有沒有可能推動,依照他國經驗又該注意哪些配套,才能真正落實「行人優先」?

    台灣人行空間有路口設施規劃不良、步行環境未連續、缺少人行道、障礙物阻斷通行及無障礙設施不足等問題,是台灣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的緣由;其中,「行人友善區」入法,希望能夠透過管制車輛使用行為,提供安全的行人通行環境。

    《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第7條規定,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可就醫療院所、學校、機關、大眾運輸場站等行人密集場所周邊,公告指定範圍為「行人友善區」,可採取速限標誌或標線、降速措施等管制車輛使用行為,並且可進一步設置「時段性行人徒步區」、「行人優先區」。

    行人友善區的概念是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在任時就在推廣,仿造歐洲及日本的「交通寧靜區」,但是各地方政府都是「做皮毛」或「做半套」,只是規範寧靜區速限30公里,卻沒有像日本設計道路彎曲化、窄化、增設減速丘等措施,讓駕駛自然降低行車速度,達到社區「安寧」降低事故效果。

    大學里透過停車位置設計,讓車道不是一整個直線,達到車輛減速的「行人友善區」目的。洪敏隆攝


    「行人友善區」如何讓車降速 台北大學里、龍泉里有經驗

    台北市交通局去年(2023)底在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推動的名為「交通友善區」,台灣才開始真正有實踐日本寧靜區概念的範例,以縮小路口、彎曲道路及車道變窄等路型規畫,加上減速丘等讓車輛減速設施,及路口彩色標記行穿線和增加照明等措施,讓里內車輛速度降至規範的20公里速限。

    根據台北市交通大隊統計,今年上半年的大學里交通事故率下降22.22%,車輛平均降速也有達到26.52%。台北市交通局所做里內民調,滿意度也有達到88.6%。

    在大學里推動成功後,台北市陸續約有10個里都想做友善區,其中,位在師大商圈的龍泉里,因為龍泉街外送車流量大,車速過快容易發生車禍,利用重新鋪設綠色標線人行道工程,刻意在每個路口轉彎處畫設較大面積的綠鋪人行道,藉由色差營造車道縮減的效果,致使車輛駕駛行經都會放慢或主動降速。

    龍泉街在轉彎處加大綠色行人標線,是「行人友善區」透過設計讓車輛減速的範例。洪敏隆攝


    相較於「行人友善區」是透過降速等管制車輛使用行為,保障行人通全安全,《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更進一步訂定強化行人路權的「行人優先區」。依據該條例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行人步行為優先的原則包括:該道路全寬可供行人步行;車輛駕駛人須緩速通過行人優先區,不得危及行人安全或阻礙行人通行,必要時應停車等待行人通過;但是也規定行人不得無故妨礙車輛通行。

    「行人優先區」規定的行車速限20公里,相較於「行人友善區」30公里更嚴格,並且禁止車輛按鳴喇叭。地方政府在「行人優先區」內應設置車輛降速設施,路段兩端地面得採用不同顏色或材質鋪面,提醒車輛駕駛人減速及注意行人。



    北市重點推「行人友善區」 高市將試辦「行人優先區」

    地方政府對於後續如何推動行人友善區及行人優先區,態度及做法不一,北市計畫持續已經有成功案例的友善區,高市則計畫今年推動行人友善區計畫,也能將優先區納入試辦。

    台北市交通局長謝銘鴻表示,包括大學里、龍泉里的「交通友善區」概念規畫,未來都會轉型為修法通過的「行人友善區」持續推動。另外,他隨同台北市長蔣萬安到美國參訪時在紐約所學的概念,會試著推動open street 「時段性封街」,研議SOGO忠孝館後方街廓是否可先行試辦,把街道還給行人。

    北市交通局將研議SOGO忠孝館後方街道實施時段性封閉,把路權還給行人的可行性。洪敏隆攝


    至於「行人優先區」,謝銘鴻認為是「最高境界」,那是共享街道,尤其是汽機車禁鳴啦叭,這點非常難作到,要有非常高的素養,因此地點要慎選,前提是地方要有共識。

    高雄市交通局副局長劉建邦說,今年在內政部國土署補助辦理人行環境盤點下,將試辦2至3處行人友善區,預計行人優先區也會納入行人友善區計畫內,將先針對都市計畫內12公尺以上道路進行人行環境盤查,有初步結果時,將再針對人行需求高的住宅區或學校周邊先進行試辦推動。

    劉建邦也強調,翻轉路權,建立以人為本交通環境的過程中,民意溝通很重要,因此在各項計畫內都會將行人友善區及優先區等工作納入,與社區結合一起推動。

    不過,行人友善區或優先區是否能夠推行成功,民代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認為,國外針對行人優先區,會有鋪面設計、降速設施、出入口意象等配套,讓用路人可以在標誌以外,注意並提醒自己,才能真正的落實優先區的設置目的,因此應該盡速修訂相應規範,將鋪面樣式、降速設施、停車空間等都明確納入。

    韓國行人優先區對於如何設置減速設施,有嚴謹規範。洪敏隆攝


    除了台灣,韓國是明確將「行人優先區」入法的亞洲國家,該國在《行人安全便利促進法》施行細則訂定「行人優先區」規定,其立法原因跟台灣類似,因為除了主、輔幹道外,有些街道因為無法做實體人行道,行人和車輛沒有明確的物理區分,在混合用途道路對行人造成安全問題和行走不便,必須在使用空間讓行人和車輛間達到一定的平衡。

    韓國自行車也要遵守行人優先 路邊禁止停車是關鍵

    韓國是在2020年立法規定10公尺以下的街道可以設置「行人優先區」,2022年修法將範圍擴大到路寬20公尺以下的街道,到今年6月的統計,全韓國已超過300條街道實施「行人優先區」,其中,首爾就有124處,實施的街道最長距離達1910公尺。

    韓國跟台灣不同的是,台灣的行人優先區的牌面圖示只有「汽車」,韓國的牌面圖示則是加上「自行車」,強調的是「步行者的絕對優先路權」,因此在「行人優先區」內的自行車也必須遵照規定。

    台灣的行人優先區標誌圖示只有汽車。交通部提供


    韓國的行人優先區標誌圖示有將自行車納入規範。照片取自韓國國土交通部網站


    台灣或韓國的「行人優先區」規定行人穿越道路,不論是否走在行穿線或有號誌的地方,車輛都必須停讓,且規定道路全寬都是行人可走的範圍,這也是台灣為什麼規定「禁鳴喇叭」原因,嚴禁車輛駕駛為通行驅趕行人,而韓國則是直接訂定「禁止超人」(行駛間超越行人),並且透過科技執法嚴抓,違規者甚至還要被扣10分,若1年內超過40分是會被停止駕照1年。

    台灣的「行人優先區」尚未上路前,網路上就招致許多汽機車駕駛的反彈聲浪,批評是「行車地獄」,事實上,韓國推動「行人優先區」第一年,不只是汽機車駕駛反彈,連行人也是抱怨連連,因為行經車輛並未緩速或停讓,且行人仍必須在停放車輛間或道路邊緣行走,以免被快速駛過車輛撞上,甚至有些街道的行人事故率是不減反增。

    能否落實禁止停車,是韓國行人優先區的成敗關鍵。洪敏隆攝


    韓國行人優先區實施幾年後,這些路段的車流量也明顯減少,還給行人安全舒適的通行環境。洪敏隆攝


    不過,第二年韓國各地方政府強化宣導及執法,除了「行人優先區」內徹底執行禁止停車,並且透過科技執法抓違規車輛,同時也強化在行人優先區周邊半徑600公尺內的電子看板、告示牌等方式提醒駕駛,將進入行人優先區要緩速行駛,否則就要改道,這2年觀察統計,「行人優先區」的車流量比實施前明顯減少2至4成。

    在韓國協助許多「行人優先區」推動的都市計畫工程師孫光植(音譯,Son Kwang shik),在其部落格提到,「行人優先區」必須以行人舒適與安全優先,將車速限制在最低限度,確保最大的行人空間,成敗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周邊住戶高互動,營造充滿活力的街道,因此,社區參與是必要的,可以提前為潛在的衝突和問題做好準備。

    孫光植在文中提到,「行人優先區」要將汽車通行範圍盡可能狹窄,基本上以「避免超越行人」做道路設計,並且要有合理的路外停車規劃及強而有力的取締違規停車。如果能夠將「車輛法規有關的任何內容都盡可能刪除」就算是最大的成功。


    此外,不只是確保行人通行安全,孫光植認為,政府應有前瞻思維,如何與周圍環境的連結,透過與公共交通、綠地系統等的連接,確保行人的連續性,並且在行人優先區內要設置足夠的行人便利性、休息設施。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羅孝賢也認為,要讓行人可以很安全、很安心的走在街道,車輛行駛也可以共存,必須落實三件事:「車減量、車減速、管理路邊停車」,當駕駛沒有意識、不守法時,修法都只是宣示意義,唯有透過執法或採科技執法方式,警惕違規的駕駛,才能宣示修法保障維護行人安全是「玩真的」。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