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昨發生溢流,但仍有水體未流出。取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畫面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9/23)下午溢流,不僅沖毀大橋,洪水更淹進光復鄉,至今已釀17死、多人失蹤,災區一片灰泥的畫面觸目驚心,眾人心疼災民之餘,也提出疑惑,為何早知堰塞湖有危險,為何不提前引流、炸掉?
堰塞湖如何形成?堰塞湖,指的是河流因土石崩塌堵塞而成的湖泊,原因包括大量降雨、地震、河道侵蝕等,有時只形成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可達數千年。台灣因為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或颱風豪雨事件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因此堰塞湖成因以崩塌及土石流造成河道淤塞為主。
如花蓮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是今年(2025)7月下旬,颱風薇帕帶來大雨,上游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築起天然壩體,蓄水形成。
馬太鞍溪堰塞湖有多大?2個月以來,由於降雨頻繁,這座馬太鞍溪堰塞湖面積已達140公頃,湖壩高達200公尺,蓄水量可達約91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進一步形容,它是大安森林公園5倍至6倍。
在壩體結構不穩定情況下,如果遇到暴雨或地震就可能崩潰,而這樣大的量體一旦溢流,將嚴重影響下游的3個鄉鎮7個村落,包光復鄉、萬榮鄉及鳳林鎮。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7月形成,研究人員搭乘直升機前往裝設水位計。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紀實
政府何時開始注意?根據東華大學防災團隊的監測紀實,7月21日堰塞湖形成初期就開始偵測,26至31日成立應變小組,進行空勘、航測建置與初評,8月初研判壩體相對穩定,18至20日由空勤協助研究人員到壩頂裝設水位計,27日成立專案小組,推估在沒有豪雨的情況下,10月初可能溢流,進一步規畫因應措施。
期間,颱風楊柳於8月12日至14日來襲,就怕會提前溢流,先行撤離259戶697人,所幸當時未溢流,颱風過境後評估霸體暫時穩定,解除警戒,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隄防民宅遭大水淹過。廖瑞祥攝
為什麼不趕快炸掉或引流?一般而言,對付堰塞湖的方案包括:(一)在壩體形成的湖泊之前分流入流水、(二)利用抽水機或虹吸管對蓄水池進行臨時排水、(三)建造耐侵蝕的溢洪道、(四)通過岸肩的排水隧道,要看當地地形及水庫等級的量選擇合適方案。
不過,馬太鞍溪堰塞湖位在高山又偏遠,並沒有道路可通達,光是放個水位計,都是由研究人員搭乘空勤直升機前往,再加上壩體土石鬆軟、周邊持續崩塌,又要考量颱風、豪雨及地震風險,機具進施工困難且有高度危險性,簡單來說就是「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而且,由於堰塞湖量體大,貿然開挖後炸掉都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情,只能靠引流降低傷害,引流又是中長期的對策,短期內辦不到。
也因此,專家評估後,認為包括壩頂降挖、炸開壩體、虹吸抽水等多種減壓方案都不可行,決定先以強化監測警戒與下游防減災措施,作為當前主要應變策略。中長期則是考量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配置防砂工程。
救難人員抵達花蓮光復鄉逐一檢查屋舍。廖瑞祥攝
預警與疏散9月16日,針對光復鄉、萬榮鄉及鳳林鎮發送細胞廣告測試警訊,並改善部分區域收訊不佳情況,17日會議上討論相關作為,之後專家評估指出,堰塞湖最可能於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沖刷,再以此推測防護方案。
9月22日颱風樺加沙逐漸接近台灣,預估它會大量雨勢,花蓮縣先期執行預防性疏散,光復、鳳林、萬榮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啟設3處地點收容,同時也呼籲民眾撤離。
9月23日上午,政府評估堰塞湖將於中午溢流,45至70分鐘內將到馬太鞍溪橋,當時花蓮即預警性封橋,也動員各管制區警力、國軍協助避難。時間來到下午2時50分壩頂出現溢流,巨大洪流沖垮馬太鞍橋,淹進光復鄉,高度甚至達建物2樓層高,造成嚴重災情。
接下來該怎麼辦?堰塞湖溢流後30分鐘,水位從1141公尺降1124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儘管如此,這座堰塞湖尚未自然消失,在各項引流工程無法實施的前提下,持續監測、宣導與預警仍是重要工作,尤其,疏散工作成為各界討論焦點,未來包括警報下達到動員撤離怎麼做?應變時間短、資源不足時如何執行?都值得討論精進。
資料來源:
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臉書翻轉地理教室、
臉書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農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