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揭國外堰塞湖3大案例!軍事粉專曝殘酷現實:有時「不做工程」最負責

    2025-09-25 14:59 / 作者 陳康宜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造成重大災情。取自林保署官網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嚴重災情,對於堰塞湖的處理引發討論。軍事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揭露國際3大經典案例,強調成功案例其實難以複製,有時候暫時不做任何工程介入,全力做好監控、疏散,反而是最負責任、也是最無奈的決定。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昨發文指出,堰塞湖的處理是一門涉及地質學、水利工程學與風險管理的複雜科學,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萬靈丹。每座堰塞湖的成因、材質、規模與所處的環境都獨一無二,最佳的處理方案,永遠奠基於科學、嚴謹的現場勘查與風險評估之上。

    粉專舉出3個國外「主動化解」的經典案例,第1個是「爆破開出人工溢洪道」。1964年4月中亞塔吉克的澤拉夫尚河谷,因山崩形成堰塞壩,壩體高度達150至220公尺,一旦潰決,下游古城撒馬爾、數十萬居民恐遭洪峰衝擊。

    當時蘇聯政府決定以爆破為主,結合機械開挖的方式,控制湖水釋放。動員龐大工程與軍事力量,兩次定向爆破共使用約250噸炸藥,清除逾23萬立方公尺的堆積物,在壩體上切出一條深約40至50公尺的人工溢洪道,逐步引導湖水下泄。

    第2個是「開挖為主,定向爆破為輔」。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強震,形成257座堰塞湖,其中規模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高達2.5億立方公尺,威脅下游綿陽、江油等城市上百萬人口安全。

    中國政府動員軍隊與工程單位,重型機械負責大規模挖掘,小規模爆破則用於移除堅硬岩體,晝夜趕工數週奮戰後,開出一條數百公尺長,10公尺深、7公尺寬的人工溢洪道,於6月10日成功引導湖水有序下泄。

    第3個是「完全用挖掘引流」。1959年8月美國蒙大拿州發生一次芮氏規模約7.3的強震,大量土石堵塞麥迪遜河,形成一座名為「地震湖」(Quake Lake)的堰塞湖,嚴重威脅下游艾尼斯鎮(Ennis)等聚落。

    美國陸軍工兵團迅速介入,展開美國西部史上最大規模的緊急工程動員之一。考慮到堰塞壩體積過於龐大、地質不穩,且爆破可能引發更失控的洪水或二次崩塌,最終決定放棄,改採風險較低、但更耗時的機械開挖,歷時約一個月,鑿出一條寬約76公尺、深達15公尺的穩定泄洪通道。此工程的超高效率,被視為全球應對堰塞湖威脅時,最經典、最成功的工程案例之一。

    粉專表示,對照國外案例再看花蓮這次情況,很多人會想為什麼不早點處理?但必須先理解一個殘酷的現實,這3個案例是全球數百個堰塞湖威脅中,極少數具備了合適條件、並且最終成功化解的例子。絕大多數的狀況下,工程人員面對的是「想做也未必能做」的巨大困境。

    原因主要有3,首先「工程根本到不了、也動不了」,很多堰塞湖都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道路早就斷了,大型的開挖機具根本進不去。更何況,如果堰塞湖的規模大到像座小型水庫,那任何工程的難度和風險都會高得嚇人。

    再來,「壩體其實非常脆弱」,像台灣的堰塞湖大多是地震或颱風後,由鬆散的土石和碎岩臨時堆起來的,結構非常不穩定。「這就像玩疊疊樂一樣,你只要稍微動它一下,就可能『嘩啦』一聲,讓整個壩體瞬間崩塌,反而立刻引發更恐怖的大洪水。」

    第3,「無法承擔『賭一把』的失敗風險」,任何大型工程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金錢,而且還不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政府單位必須評估,萬一工程失敗,引發了更嚴重的災害怎麼辦?盲目「賭一把」的後果,任何人都承擔不起。

    粉專強調,有時候「暫時不做任何工程介入」,全力做好24小時的監控,並制定好完善的疏散計畫,反而是權衡所有風險之後,最負責任、也是最無奈的決定。


    陳康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