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台灣影壇掀起新浪潮,影響深遠。為慶祝40週年,紐約電影論壇戲院本週起將放映「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17部經典名作,包含海外難得一見的作品。
1970年創立的電影論壇戲院(Film Forum)與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攜手,以「新浪潮:1980年代台灣電影再發現」(New Waves: Rediscovering Taiwanese Cinema of the 1980s)為主題,讓紐約客體驗替台灣影史留下傳奇的台灣新電影。
電影論壇戲院官網寫道,1980年代,台灣才華洋溢的導演先後崛起,迅速讓台灣電影改頭換面,堪稱20世紀晚期世界影壇奇蹟之一。這些「台灣新電影」傑出導演獲得國際影壇高度肯定,但他們的作品卻鮮少有機會在台灣以外放映。
從11日至24日,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電影論壇戲院將陸續放映台灣新電影鼻祖「光陰的故事」、當年轟動一時的「兒子的大玩偶」等經典名作。
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擺脫武俠、愛情與喜劇等類型化電影創作風格,採取自然寫實的拍攝方式,開創新的電影形式及電影語言,幕後創作者後來都成為新電影重要成員。
「兒子的大玩偶」由作家黃春明小說改編而成,上映時台灣仍在戒嚴時期。其中短片「蘋果的滋味」因電影內容多涉及台灣底層人民貧窮生活,一度險遭刪除,所幸最終影片得以完整呈現,也為新電影奠定往後的主題與方向。
電影論壇戲院還將放映楊德昌執導的「青梅竹馬」、「海灘的一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恐怖分子」;張毅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侯孝賢執導的「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陳坤厚執導的「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王童執導的「稻草人」、「假如我是真的」;白景瑞執導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影展同時選映李安首部劇情長片「推手」、蔡明亮長片處女作「青少年哪吒」,呈現台灣電影新浪潮對1990年代電影工作者的影響。
主策展人、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館長葛斯特(Haden Guest)說,1980年代的台灣是敘事電影典範轉移的核心,引領擴張電影的發展方向,以創造性的方式處理時間與情感。這些作品挑戰當時的電影類型製作手法,為台灣電影帶來新穎尖銳的政治表現,衝擊深刻,迴響持續至今。
紐文中心透過新聞稿表示,今年適逢台灣新電影40週年,這次影展呈現1980年代台灣影史最輝煌的一頁,呼應國家電影中心正在舉辦的「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台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在台灣與紐約同時看到20世紀台灣新電影對當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