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18:01
日本與巴西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巴西野生蝙蝠體內,發現一株具有與新冠病毒(SARS-CoV-2)及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CoV)相似基因特徵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BRZ batCoV」,遺傳序列顯示該病毒的棘蛋白上擁有一個功能性「弗林蛋白酶切位點」(Furin Cleavage Site, FCS),與新冠病毒(COVID-19)僅有一個胺基酸之差,引發全球關注。
2025-10-26 13:44
「青花菜」和「綠色花椰菜」你分得出來誰是誰嗎?農糧署近日在臉書發文科普,許多民眾常將青花菜誤認為綠色花椰菜,然而兩者雖然皆由野生甘藍演化而來,同屬十字花科蕓薹屬,實際上來源、構造和營養成分都不相同。
2025-09-24 12:21
中等質量黑洞由於不易觀測,被稱為是黑洞家族「失落拼圖」,不過國立清華大學團隊近日觀測出一個正在吞噬恆星的罕見黑洞候選者,相當罕見,研究成果不僅發表於權威《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更登上美國太空總署(NASA)官網,獲得國際重視。
2025-09-23 19:13
中研院長廖俊智今(9/23)受邀到台北榮總大師講堂演講「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他說,2023年AI還像10歲小天才,到了2024年9月已變成26歲博士生,可以預想在不遠的將來,諾貝爾會直接頒給AI。不過,AI仍有限制,包括資料來源、能源取得、算力資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2025-09-08 13:47
環境部改制後,第二屆環評委員名單日前出爐,14名民間委員中,有半數為前一屆續聘,任期至2027年8月底。不過這份名單引發不小爭議,許多環保團體反彈,今天(9/8)多個環團召開記者會痛批環境部長彭啓明讓醫療、公衛、氣候相關專業環委「被消失」,獨尊環工專家,21名環委中的工程環委總計12人,占比高達57%,環團酸這些環委是「人形立牌」,直言是史上最專制的環委名單,呼籲退回本屆環委名單,也要全面翻修環評法。
2025-08-27 13:27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與醫學研究部腦心血管研究室教授張菁萍共同合作,透過動物實驗證實,若每天暴露在35度以上高溫2小時,連續56天就會造成睪丸縮水3到4成,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出現不孕情形,恐成氣候變遷下被忽視的生育危機。
2025-08-23 09:00
今年5月初,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旁的金華國中,兩隻鳳頭蒼鷹小雛鳥誕生了!上千人日夜守直播,目睹破蛋那刻開心得螢幕上歡呼…後來兩隻小寶貝分別被學生投票取名為「金華」、「火腿」,7月帶著眾人的祝福正式離巢,希望牠們能在台灣各地玩得開心。其實,鳳頭蒼鷹是少數生活在城市的猛禽,牠們既是城市居民,也是人類的鄰居,這次小雛鳥直播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與台灣猛禽協會合作規劃,成功拉近民眾與生態的距離,他們創造友善互動方式,期待攜手民眾共同朝著都市生態方向前進。台大名譽教授、大安森林之友會執行長楊平世提起鳳頭蒼鷹小雛鳥,原本有些嚴肅的表情,突然樂呵呵,彷彿是自己的小孫子誕生那樣高興。
2025-07-24 07:00
任何國家要發動大罷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灣推動立委罷免需要1% 合格選民的簽名連署才能啟動罷免程序,然後獲得另外 10% 選民支持發動罷免投票,而且需要 25% 以上的合格選民出來投票,超過半數同意才能成功罷免。對於罷免發動者而言,光是成功罷免還不夠,要有更優秀的人選在補選中勝出才算是走完最後一哩路。
2025-06-28 20:17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近期展出一種新的恐龍物種,它是從美國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地層發掘出1億5千萬年前的新物種,大小如同拉布拉多犬,是少見的小型草食恐龍,命名為「Enigmacursor mollyborthwickae」(暫譯「謎跑龍」),重建模型26日起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展出。
2025-06-25 11:54
賴清德總統昨晚「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提到「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引發各界討論。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25日)以手繪百餘年前荷蘭修女圖及其善念被村民演化成為一座廟宇的故事為例,呼籲賴清德當全民總統,以善念包容,而非「純化」台灣,因為不同理念的人「誰也不是誰的雜質」。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