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人員在巴西某種野生蝙蝠身上發現一種和新冠肺炎極為相似的病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日本與巴西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巴西野生蝙蝠體內,發現一株具有與新冠病毒(SARS-CoV-2)及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CoV)相似基因特徵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BRZ batCoV」,遺傳序列顯示該病毒的棘蛋白上擁有一個功能性「弗林蛋白酶切位點」(Furin Cleavage Site, FCS),與新冠病毒(COVID-19)僅有一個胺基酸之差,引發全球關注。
根據彭博報導,研究團隊對巴西馬拉尼昂州及聖保羅州共70份蝙蝠腸道樣本進行基因定序後,首次在美洲蝙蝠中發現帶有「弗林蛋白酶切位點」的β屬冠狀病毒,能讓病毒被人體細胞表面酵素「切開啟動」,大幅提升病毒入侵效率,被形容為「病毒的萬能鑰匙孔」。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分子特徵可能在南美洲蝙蝠族群中獨立演化,意味具有跨物種傳播潛力的冠狀病毒已非亞洲獨有;類似的蛋白結構可能在不同冠狀病毒支系中自然出現,並非實驗室改造的產物。
過去,科學界對β屬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的多樣性研究主要集中於亞洲、非洲與中東地區,美洲地區的相關基因序列資料極為有限。這次發現的BRZ batCoV,寄生於巴西一種名為「帕氏裸背蝙蝠」(Pteronotus parnellii)體內,該種蝙蝠以昆蟲為食,分布於整個拉丁美洲。顯示這些特徵可能已在南美洲的蝙蝠族群中,獨立演化出來。
報導強調,目前並無證據顯示BRZ batCoV具備感染人類能力,也尚未進行其傳染性的實驗測試。研究屬於尚未經同儕審查的初步報告,但已被視為一項重要「早期預警信號」。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蝙蝠體內病毒的高度多樣性,使其成為人畜共通疾病監測的關鍵對象。」團隊呼籲全球公共衛生機構應加強對野生動物病毒的基因追蹤,特別是在拉丁美洲等過去採樣不足的地區,以提前預防潛在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