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專訪】媲美紐約中央公園!大安森林公園「觀鷹賞螢」 昆蟲權威楊平世10年改造夢

    2025-08-23 09:00 / 作者 陳玠婷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楊平世一走進小花園,臉上有止不住的笑意。李政龍攝
    今年5月初,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旁的金華國中,兩隻鳳頭蒼鷹小雛鳥誕生了!上千人日夜守直播,目睹破蛋那刻開心得螢幕上歡呼…後來兩隻小寶貝分別被學生投票取名為「金華」、「火腿」,7月帶著眾人的祝福正式離巢,希望牠們能在台灣各地玩得開心。其實,鳳頭蒼鷹是少數生活在城市的猛禽,牠們既是城市居民,也是人類的鄰居,這次小雛鳥直播由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與台灣猛禽協會合作規劃,成功拉近民眾與生態的距離,他們創造友善互動方式,期待攜手民眾共同朝著都市生態方向前進。

    台大名譽教授、大安森林之友會執行長楊平世提起鳳頭蒼鷹小雛鳥,原本有些嚴肅的表情,突然樂呵呵,彷彿是自己的小孫子誕生那樣高興。

    在楊平世眼中,生態界一個小小生命誕生,是大自然的禮物,也是集眾人之志的美好豐收。近日,他的新書《教授的公園夢:打造都市之肺、復育螢火蟲,從零開始的第一本公園生態說明書》分享基金會10年前「大膽」認領大安森林公園,歷經多次改造進化,如今擾人蚊蟲減少大半,鳥島不再是惡名昭彰的臭臭島,螢火蟲、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白鼻心都現身了,蝴蝶從25種增加到77種,6千多棵樹木也活得健康有精神。有趣的是,基金會做到北市府不想輸,間接帶動公園正向發展。

    如今鳥島樹林蓊鬱,常見小白鷺、黃頭鷺、黑冠麻鷺佇立,水清澈且無味,非常美。李政龍攝


    揪眾把夢想做大 找回那個又野又美的原始生態

    問楊平世為何書名取作《教授的公園夢》?這名退而不休的昆蟲系教授認真地說,他想重現幼時的公園,又野又美,與現代公園截然不同。

    楊平世今年75歲,在他記憶中,小時候的公園植物自由生長,比現在野一點、亂一點,小動物好多好多,蟋蟀蚱蜢、青蛙、蝴蝶,到處都有且多樣,在公園玩很有樂趣,「現在的公園漂亮又整齊,但是蚊蟲多,建設水泥化、到處都是外來種且規格化,本土的昆蟲和鳥變得好少,民眾甚至都不認得了……」心裡難免有遺憾。

    後來,楊平世與台大地質學教授陳文山、大氣系教授林博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郭城孟等人,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與元利建商合作保留木柵景美的馬明潭古濕地有成,他們進一步想把夢做大,廣納各界有志之士,一起促成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認領公園中的19區域進行改造。

    楊平世分享,一切起心動念就在2013年看到民眾向媒體抱怨,為何大安森林公園20年了樹都長不大,每到颱風倒一堆,蚊蟲多,草地光禿禿的,而官方的回覆是「經費不夠,不容易維持」,後來也聽到台北市公園處煩惱此問題,他就把大安森林公園放心上,與元利建設董事長蔡建生、全聯總裁林敏雄、台達電、海悅建設、前軍友社理事長李棟樑、樹花園李有田與陳鴻楷等人一起出資出力認領大安森林公園。

    楊平世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秘書長賴素燕有深厚交情,兩人講起動植物總是眉飛色舞。李政龍攝


    他回憶,剛開始他們幾名教授各自發揮所長,為大安森林公園的水文、地質、樹木、昆蟲、氣象把脈,也請來日本、美國樹醫生與國內林業、植物醫學、園藝等專家給意見,幾乎把全台相關領域最專業的專家都請來了,「我們當時調查公園裡面的6600棵樹,只有37%是健康的,2015年蘇迪勒颱風來的時候倒了4000多棵。」

    不僅如此,團隊2014年到訪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取經,決心把大安森林公園格局拉高;2015年,基金會推行10個調查計畫,細緻描繪公園方向。

    重現瑠公圳美景 把螢火蟲找回來

    認養一個公園不容易,更何況是位於台北市最具有指標性的大安森林公園?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這10年陸續在認養19區域中分別進行土壤改良(包括移除廢棄土石與建築廢棄物、土壤硬化)、樹木修剪、生態防蚊、濕地管理、螢火蟲復育、河津櫻花區、大灣草圳、療癒庭園、啄木鳥計畫(推廣里長與民眾認識修剪樹木的重要性)等。

    楊平世說起螢火蟲眼睛就有光,除卻螢火蟲本來就是他的專長,他還說了一個動人故事,解釋他為何在市中心復育黃緣螢火蟲,基金會甚至還委託專家設計出全球第一支螢火蟲路燈。

    原來,數十年前,當新生南路那一帶仍是瑠公圳和稻田農地時,螢火蟲就是常客了,當時數量多到有一帶甚至被取名「螢橋」;後來台大、大安森林公園與瑠公圳尾端的榮星花園周邊發展起來,水泥、瀝青取代土壤溪流,螢火蟲也不見了。

    為此,他先後在新瑠公圳親水步道、榮星花園等地方營造螢火蟲復育環境,把點點螢光重新帶回來,2016年是第一年,3百坪的空間就來了3萬人,連輪椅族都可以近距離觀賞。此外,楊平世也依循歷史在四獸山的虎山溪、士林官邸復育螢火蟲,現在也是台北市區裡知名賞螢地點。

    不過,事情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目前,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區分別一期、二期、三期,基金會統計過,同時最多僅有100多隻。

    小小的大理石紋螯蝦卻破壞力十足,志工每週會進行捕撈。李政龍攝


    放生、餵養危生態! 志工抓也抓不完

    楊平世傷腦筋地說,其實每年復育放生的螢火蟲數量遠多過實際數量,但公園有民眾放生、餵養大量錦鯉、土虱、巴西龜、大理石紋螯蝦等生物會吃螢火蟲,「我們這幾年抓了250隻超過50公分大的垃圾魚(琵琶鼠魚)!大理石紋螯蝦是外來物種,牠們能孤雌生殖,我們從2020年到現在大概抓了3萬隻,志工抓也抓不完……」後來基金會只能邊抓邊使用苦茶粕,嘗試用生態方式壓制大理石紋螯蝦的繁殖速度,目前仍在努力中。

    除了螢火蟲,大安森林公園還有幾處亮點,譬如鳥島、大生態池、落羽松步道、大灣水圳、都市裡相當罕見的生態廁所,而這幾個深受民眾喜愛的地點,皆與「乾淨的水源」有關。

    為了水,基金會費盡心思。

    家銓對大安森林公園瞭若指掌,原本是基金會志工太投入成為正式職員。李政龍攝


    負責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外務的執行秘書家銓則說,公園沒有溪流經過,為了營造活水帶動生態健康發展,基金會在幾個關鍵地點設置地下水庫,收集雨水做水源,定期過濾換水,解決水質優養化和惡臭等問題。而每套設備價格不斐,要做好不容易。

    他婉言說明,其實這不是最佳方案,但礙於市府意見,公園目前沒辦法引活水進來是事實,基金會只能在能力所及範圍想辦法。幸好,成效不錯,這幾年動植物種類愈來愈豐富,楊平世預估,至少有1234物種以上,整體環境、視覺、氣味也愈來愈舒適宜人,目前每日造訪公園人數早已翻倍。

    楊平世說,他每日風雨無阻去巡視公園,早上去一次,下午若有時間再去一次,隨時掌握何處需要留意改善,積水、青苔、藍綠菌、蚊蟲、斷枝等等,而他個人最喜歡螢火蟲區、落羽松步道、河津櫻花區,以及才剛落成沒多久的生態廁所,他說,「我們不只牡丹花季、繡球花漂亮,還找來日本三大櫻花專家中的兩人特地飛來台灣給我們建議。」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廁所。李政龍攝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廁所。李政龍攝


    生態廁所翻轉印象 辦講座教育深入民間

    至於生態廁所,楊平世解釋,「我一直很想翻轉台灣公廁文化,解決蹲式馬桶尿液、排水四濺的問題,做一個沒有異味、明亮乾淨的生態廁所,你能想像上廁所時能感受樹影搖曳、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嗎?雖然做好一切真的不容易,原本經費1500萬追加到超過2000萬元。」

    事實上,目標若與美國中央公園比肩,那麼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就不僅僅要改善環境,還提供免費導覽、定期講座、生態教育入校園、生態嘉年華會等等各式活動,與民眾一同找尋與生態共存共榮的方法。

    楊平世解釋,其實生態教育尚需深化努力,這方面,他的希望很微小,「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放生了,也不要餵養動物。」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楊平世接受專訪。李政龍攝


    對於部分民眾來說放生、餵養是憐憫生命,但站在生態學角度,卻是破壞台灣原生環境的關鍵原因。

    人類餵養讓大安森林公園松鼠、鴿子、貓、老鼠愈來愈多,他說,其實動物們的食物很充足,不需要人類干預。

    以松鼠為例,全台最胖的松鼠就在這裡,或許長相可愛迷倒眾生,但壞處不只一個,破壞公園生態平衡、改變牠們的食性,剝奪動物生存能力,還會造成人類安全危害,原因在於松鼠原本可以透過吃殼斗科植物果實時同時達到磨牙效果,但牠們被人類餵飽之後,常常藉由磨樹皮、咬樹枝磨牙,「等刮風樹枝掉下來可能會傷人。」

    至於放養部分,大安森林公園竟有鱷魚現蹤,楊平世還撿過大陸龜,另有前述的大理石紋螯蝦、巴西龜等等生物成群成堆。他解釋,之前想在公園做一座印象派畫家莫內《睡蓮》,結果放下去的睡蓮與水生植物的根,大多都被巴西龜啃禿了,根本活不了,家銓對此也相當無奈,直說試了很多方法都沒辦法讓植物們幸免於難。

    大安森林公園的放養烏龜數量過多,尤以巴西龜為大宗。李政龍攝


    楊平世還補充,都市生態有個很重要的環節是找回原生種動植物,「我發現很多原生種的植物,都被當雜草除掉了,好可惜,我們現在有個志工很熱情,他在大灣水圳旁邊種了400多種原生植物。」

    另外,由於民眾對生態所知有限,有時基金會生態除蚊蟲時,會被誤認為撒除蟲劑,反而被責罵破壞環境,也有團體固定在某個草皮地點聚會,反對基金會修樹、執行新計畫,或者剛做好的生態廁所管線突然都被人為破壞了,家銓說:「我們原本要推大灣水圳二期,因為被民眾阻擋就停下來了。」

    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活水飛輪。李政龍攝


    面對世上最難解的題目–人類,幸好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還沒有氣餒,眾人雖無奈但仍持續保持友善溝通,堅守大安森林公園成為台灣的都市生態指標,楊平世許願說,他好希望有更多團體、企業、民眾加入生態公園行列,一起在台灣各地為生態努力,從中找到樂趣安心。

    楊平世 小檔案

    學歷:台大農業所博士
    現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大安森林公園之友會執行長
    經歷:
    農委會全國十大農業研究人員獎
    中華昆蟲學會理事長
    行政院農委會野生動物諮詢小組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諮詢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農委會休閒農業審議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環保署公害糾紛裁決委員會委員
    太平洋科學協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
    台灣動植物防疫檢疫發展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名譽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