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碩博士論文抄襲問題不斷,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日前邀請學者做專題演講,學者直言,抄襲事件層出不窮,主要關鍵在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前者若愛惜羽毛,抄襲可能性就低;口試委員則是論文品質的把關者,卻沒發揮作用,以致論文口試有如黑道圍標。學者建議仿效英國論文品管機制,以及來一場批判COPY運動,破解學術界陋習。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20)日發布新聞稿,針對備受輿論關注的學位論文抄襲問題,本月16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謝世忠以及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但昭偉進行專題演講,從哲學角度剖析問題、提出建言。
但昭偉演講題目是「學位論文的抄襲及論文抄襲之外」,他提及學位論文抄襲的關鍵點在於指導教授,只要教授愛惜羽毛,堅持學術倫理,抄襲的可能性就很低。
另一方面,他認為抄襲事件依然層出不窮,這是結構性及文化性使然,當下,學術倫理問題嚴重化的原因之一在於論文口試委員的成員,尤其校外口試委員是論文品質的主要把關者,卻沒發揮作用,論文口試彷彿是商場上的圍標或黑道的圍事。
他建議,有效的論文品管機制能學習英國的作法,指導教授不得擔任口試委員;至於校外的口試委員必須能夠做到人情干擾最小化,碩士論文由1位校外委員進行書面審查即可,必要時,才舉行口試。
謝世忠指出:「抄襲是我們的文化根,人人都在copy,好像就不算抄襲,如不建置一個創作的文化,抄襲的陰影永遠存在社會。然而,文化根很難用後天教育及法律根除,要剷除此一文化根,需要一場大型的持續的文化批判社會運動,始能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