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手搖飲,生活小確幸。飲料店很賺錢?根據經濟部統計,自今年5月起受到疫情衝擊,重創全台飲料調營業額,以6月為例,營業額跌至51億元,創2013年以來新低,年減38.8%;隨著疫情趨緩及五倍券上路,10月年增2.6%,終止連續5個月負成長。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產業經濟統計簡訊第395期,分析飲料店在疫情下的營收概況、店數分布以及營運策略,而統計所指的飲料店,包含冰果店、冷熱飲店、咖啡館、茶藝館、飲酒店。
經濟部指出,今年前4個月的飲料店營業額幾乎都在80億元以上,年增率呈現兩位數成長,從5月下旬開始,由於疫情升溫,管制措施趨嚴,營業額降為61億元,6月續跌至51億元,為2013年2月以來最低,年減38.8%,堪稱歷年最大減幅,就連7月也年減36.6%。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經濟部表示,政府於10月宣布解除內用隔板並推出各項振興方案下,營業額年增率由負轉正,年增2.6%,終止連續5個月負成長。
從過往的營業額來分析,7月到9月、12月至隔年1月,適逢寒暑假、耶誕節慶等季節與溫度因素,皆為營收高峰,由於疫情打亂飲料店的營收淡旺季,使得營業額年增率均呈現負成長。
為因應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經濟部觀察,飲料店也改變經營模式來拓展客源,包括結合外送平台、改變付款型態、提供POS(點餐)系統服務、經營網路社群或Line,並提供行動支付,強化數位服務。
據統計,過去飲料店付款方式以「現金」和「信用卡」居前兩名,2020年分占68.2%及15.6%;但疫情讓消費者減少外出,改透過外送平台下單付款,再由平台定期匯款給店家,使得「支票、轉帳、匯款」付款方式,成為民眾的新選擇,占比達10.7%。
至於飲料店總是給人「很賺錢」的印象,經濟部分析,飲料店經營門檻雖然較低,但品牌推陳出新速度快,加上原物料、租金價格上升,都讓業者經營深感壓力,從調查可看出,今年6月飲料店前三大經營困境依序為「營業成本上升」、占比為57.3%,「租金支出高」則占50.4%,「同業間競爭激烈」也占比45.3%。一般人的印象跟業者實際經營狀況,真的差很多。
儘管競爭激烈,仍吸引不少人投入,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飲料店營業家數為26,255家,較去年底增加1,338家,其中以「冰果店、冷熱飲店」增加1,183家為最多。
至於哪個縣市的家數最多?統計顯示,六都就佔據前6名,其中以高雄市家數最多,占比15.2%,其次是台南市的14.2%,接著是台中市的13.7%。若以家數密度觀察,嘉義市平均每萬人口中有21.7家,居全國首位,台南市19.9家、澎湖縣19.4家分居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