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蔡宜文│疫情帶來的壓力緊張,讓我們忘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意義

    2021-05-20 19:20 / 作者 陳玠婷

    在努力壓制疫情一年多以後,最近台灣還是面臨了嚴峻的武漢肺炎疫情,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確診數並不算多,但仍需要努力防疫。



    在如此氛圍與政府決策之下,無論是停課或是在家工作,都一定程度的影響,你與愛人、親人、朋友以及平時那些與你親密互動的人之關係,可能有些人的距離與你被迫拉得很遠,而你目前看不到再次碰面的盡頭,只能在電話或視訊的另一端心焦的叮囑對方各種瑣碎事宜。



    反之,有些人可能是距離突然跟你拉的非常靠近,緊密到讓你開始產生另外一重緊張,例如因為學校宿舍關閉必須要返回原生家庭的學生,或是因為在家工作不得不和自己的伴侶24小時相處等,網路上也開始陸續有家長傳出各種被停課的小孩逼瘋,或是距離殺夫只剩下一步的訊息。



    面對疫情巨大的改變 我們如何調適壓力?



    疫情除了對於個人生命、健康與經濟上的威脅之外,在個人生活的層面上,最大(或說是目前最明顯的)影響或許就來自於關係大規模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就影響了每個人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有多少資源可以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與變動。




    圖片
    我們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有多少資源可以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與變動?夫妻相處24小時也成了另一門功課(圖片來源/Unsplash)




    例如住在新北的小家庭原本定期會回中南部老家,或是父母有時可以協助照顧小孩,可是在當前不鼓勵雙北居民移動的前提之下,無論照顧老人或照顧小孩的協助鏈結,都因此中斷,中南部的父母可能焦慮擔心,甚至可能希望兒女可以返家。



    而在台北仍然要工作的年輕父母,可能面臨了既擔心自己回去會傳染給年邁的父母,又煩惱於子女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既有的社會支持系統與自己距離遙遠,可偏偏,現在又是最無法信任陌生人的時期。



    越是災難的時刻,我們越是需要協助,但也越是災難的時候,我們越脆弱,也越擔心旁人濫用了這份脆弱。



    重新詮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這次的疫情中,變成了一個大家或帶嘲笑或帶著一點諷刺跟怒意的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連結確實是傳染病開始的節點,但也成為了強調大家遵守防疫期間各項規定的重要考量:因為你並不是你一個人而已,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員,你的選擇跟決定,會影響自己以外的人。平日裡,「你並不是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只是口號或是偶爾當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安慰,但傳染病讓我們看到了,原來人真的無法脫離於社會,即使是被稱為原子化個人的當代,從傳染的足跡中,我們看到了無數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些連結既是威脅,也是解方。替他人著想與為自己著想在這時是一體的,唯有替他人著想,個人才有可能從現況當中得到真正的解決,也就是疫情得到控制,當前的狀況結束。最終,他人既是地獄,又是天堂,但無論是天堂或地獄,疫情讓我們再次看到,個人的問題無法完全透過個人解決,無論我們單一個人多麼努力的想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只要在群體當中的其他人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意願,可能都會造成個人的困境持續。




    圖片
    疫情期間,與孩子緊密相處考驗父母的體力與耐心,在發脾氣同時忘記愛在哪裡。(圖片來源/Unsplash)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攤商身處萬華,生意受到嚴重影響仍然努力想要其他弱勢者能夠溫飽一頓,許多人開始投入物資的運送,有些人開始關心無家者、外籍移工,許多人自發性地在網路上將防疫文宣翻譯成各國語言,有些學校即使停課也提供場地給某些無法回家的學生來校,有些人開始組織送餐給醫護,在協助他人的過程當中,其實都是在協助自身可以儘快離開當前的困境。因為,自己真的不是只憑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



    所以也請大家在防疫期間,仍然不要忘記這份連結,而這份連結並不僅局限於去面對所謂的弱勢或善良的陌生人,還包括了支撐你而成為你的那些人,無論在這場疫情中,你是否被迫要與伴侶24小時相處,或是否不得不變成長時間遠距離戀愛,藉著這次關係的改變,重新思考那些過往沒有被你重視的價值,例如家事、烹煮、照顧小孩與老人等等,重新地想像並認清,原來,我們能夠好好地活在現在,從來,都不僅僅是自己的努力,還包括從身邊到社會,這麼多人,非常非常努力。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