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實為方便、快捷之用,通常都給人吃粗飽的印象,所以配菜的選擇大多以成本考量,用心的店家鮮少。當然,把配菜處理到非常優秀,當主菜都不為過的便當店家還是有,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我們改天討論。
不過,雖然台灣便當不到精緻,但比起中國大陸以及港澳地區大多為菜色單一的盒飯來看,台灣的便當有主菜以及多樣配菜,基本上算是良心事業,而且我內心拒絕的,除三色豆跟俗稱電話線的海茸之外,大致上什麼配菜,都還是滿能接受的。
我想這一切,都該從那些年的營養午餐說起。
認識電話線不是頭一天的事情。
小時候每天在家裡看阿婆到處打電話講八卦,嘴上功夫很忙,但手指總是發慌,不斷纏繞電話線成為她的習慣;再來,最常看見電話線的身影,莫過於小學營養午餐:塔香素海螺。
大家應該不難發現,便當配菜有87%跟國中小營養午餐的配菜是重複的,我甚至一度懷疑這些做團膳的阿姨是不是退休後都跑去開便當店。
都說教育是一種陰謀,果然不錯。
雖然討厭海茸電話線的人不是少數,包括在下,但仔細查完資料之後,總覺得好像需要為它唱竇娥冤?畢竟某種程度來說,它可算是飄洋過海來的舶來品。
據聞,海茸得生長在非常純淨的海洋之中,例如南美洲、紐西蘭,甚至南極等地,台灣目前最大宗的進口產區都來自於智利。同時,海茸因為採收資源有受限制,所以還被譽為深海極其珍貴的超級褐藻。
在他人口中竟然如此珍貴,看來真的是我們不懂得欣賞電話線了。
不過說實在的,說海茸像電話線也不是那麼過分。
海茸是得下海靠人力去採收的,而那些國外討海人,將採收到的海茸拖上岸的畫面,完全就是工人們扛著碩大纜繩走在路上的感覺啊!當然,起初的海茸像是燙過離子燙般直且長,部位分成兩大區塊,根部如手掌寬大肥厚,莖部分流如細指,瘋狂彈跳。討海人會將海茸截切,莖部曝曬成乾之後,看上去如一條條的深色臍帶,接著再像客家人梳理梅乾菜那樣,將其摞束成綑,而根部,或切條,或切片烘乾保存,乾貨海茸根切條,泡水過後,會自然捲曲,就成了眾所周知的「電話線」。
它不是手工一條一條捲出來的!
當然,海茸這斯,國外地區,尤其南美洲,使用也算頻繁,不過他們大多的時候都將海茸切細丁,再生拌蒜頭橄欖油,與其他葉菜混合,作為沙拉食用,所以也就沒有吃電話線的錯覺。
我猜想,海茸會成為台灣便當界出眾的配菜,原因除了其實價格相對穩定且平價,可以為夏季缺菜應急之用外,端看學校營養午餐菜名「塔香素海螺」就可以知道,用九層塔爆炒帶著微微鮮味海茸,與我們早期吃的塔香螺肉,完全很像啊!
原文出處:Facebook(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作者:范僑芯(佐餐文字)
不是很勤儉但卻很硬頸的客家人。 畢業於法國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以粉絲專業「佐餐文字」之名闖蕩江湖,分享各式珍饈的故事,自此展開「執筆持刀」的寫作與料理生活,著有《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