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UCC輕症分流難解「急診壅塞」?醫界曝關鍵:問題在病房不足

    2025-11-01 07:00 / 作者 游騰傑
    衛福部11月起試辦「假日輕急症中心」(UCC),首波選在六都共13個據點,每周日及國定假日開診,資料照。廖瑞祥攝
    衛福部將於11月起試辦「假日輕急症中心」(UCC),首波選定六都共13家醫院,每逢週日與國定假日開診,專收輕症病患。盼能落實分流,希望降低醫學中心急診壓力。對此,有急診醫師表示,UCC「不是仙丹良藥」,但至少是嘗試解方之一,核心目標應放在「活化基層醫療」,不過,也有第一線醫師認為,這項政策對真正導致急診壅塞的關鍵問題「病房不足」,恐怕幫助有限。

    全台急診壅塞情況今年年初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年9月上任後,如何解決急診壅塞也成為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因此,石崇良上任不久即宣布推動「假日輕急症中心」(UCC),專收輕症病患,希望藉此落實分流、降低醫學中心急診壓力。然而,UCC真能解決問題嗎?

    活化基層醫療 試辦成效待檢驗

    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接受《太報》採訪時表示,UCC「不是仙丹良藥」,但至少是嘗試解方之一。他指出,活化基層醫療是政策核心,「給政策一些試辦的機會,再調整步調,從這個角度看,應該要支持。否則我們的急診醫療,永遠會在死胡同裡吵吵鬧鬧。」

    陳維恭進一步解釋,民眾在症狀不明、風險未定時傾向前往醫學中心是合理行為,「疾病常有非典型表現,台灣醫療體系的好處在於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就醫地點,但這樣的自由也帶來副作用,多數人覺得到大醫院比較安心。」

    對於UCC的成效,陳維恭認為應從「開始嘗試」的角度看待,但他坦言,UCC投入資源有限,短期改善幅度必然有限,「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不開始做,就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不過,UCC究竟能否解決急診壅塞,台灣急診醫學會先前罕見發聲指出,台灣急診壅塞的本質為「急診住院待床壅塞」,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床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所造成的入口擁擠。

    對此,馬偕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謝尚霖接受《太報》採訪時也認為,真正造成急診壅塞的,是重症病人「上不了病房」,護理人力不足、護病比制度以及病房關床,造成重症病人滯留急診,假日病患量更高,等待病床的大多是重症患者。

    護病比、人力荒... 結構性問題待解

    謝尚霖表示,護病比制度原意是保障照護品質,但不應一刀切,「護病比應是最低標準,不該成為唯一指標。不同科別的照護負擔差異大,應該有彈性。」他也指出,夜班津貼有助留任,但白班工作量更重卻沒有補助,「許多護理師在白班承受龐大工作量,卻沒有相應補助。要解決人力荒,不能只靠夜班津貼。」

    謝尚霖並指出,除此之外,世代心態的轉變也讓醫院留人更困難。年輕護理師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傾向兼職或彈性排班。「兩份兼職收入接近甚至高於全職,又能自由安排時間,很多人寧願不被班表綁死。」年輕醫師同樣重視生活自由度,不願長時間待在高壓環境中。

    謝尚霖指出,少子化正加劇醫療人力短缺問題。學生人數減少,未來投入職場的人口可能不到就讀人數的一半。即便有人選擇就讀護理科系,也不代表一定會成為護理師,轉職或離開臨床的情況仍可能發生。這種結構性問題,使得醫療體系在吸引人力上愈來愈吃力。

    謝尚霖說,這種趨勢在各行各業都存在,但護理人力缺口更為明顯,因為護理工作具有高度專業性,並非「隨隨便便就能勝任」,學生減少將使人力問題愈加嚴重。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