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奕先表示,近年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和小分子標靶藥物等新型療法,能有效抑制發炎機制,大幅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頻率。游騰傑攝
一名少女自出生以來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2歲時開始使用類固醇治療,但長期使用導致體型變化與性格轉變,逐漸變得內向自閉。14歲後,她在三軍總醫院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短短數個月內,皮膚大幅改善,個性也變得開朗自信,迎來全新人生。
三軍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奕先今(2/19)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一種皮膚病,更與「異位性體質四重奏」相關,包括濕疹、食物過敏、氣喘、慢性鼻炎等。這些疾病彼此關聯,可能同時發生在患者身上,因此治療需採取系統性整合策略,才能達到長期穩定控制。
他指出,近年來醫學界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開發出精準的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標靶藥物,能抑制發炎反應、降低發作頻率,且副作用較少,為患者帶來嶄新治療希望。
傳統治療方式如外用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與免疫調節藥物,雖能短暫緩解症狀,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長期使用也可能產生副作用,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陳奕先強調,異位性皮膚炎雖無法根治,但透過科學化、個人化治療策略,多數患者都能大幅改善病情,擺脫「癢」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