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左)與韓德爾(右)。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巴哈與韓德爾兩位都是歷史上被公認的音樂巨擘,兩個人身上其實有著很多的微妙巧合!比方說,兩人都同樣生於西元1685年,再者、兩人的創作生涯中都有許多源於基督教文化的神劇創作,兩人也都有許多名作流傳後世;而更特別的,是兩個人晚年時的眼睛都不好,說巧不巧,兩個人都因疑似白內障的眼疾問題,而找了同一位眼科醫師動刀,但同樣慘的是,兩個人的眼科手術同樣都以失敗收場!實在算得上是同年出生的難兄難弟了。
那位替巴哈和韓德爾動刀的眼科醫師是誰?他名叫約翰泰勒(John Taylor),在當時小有名氣,但在歷史上許多愛樂者對他負評如潮!覺得他「同時毀了兩個音樂大師」,巴哈甚至在被他動完手術後不久就過世了!原因如今眾說紛紜,有人分析是約翰泰勒開的藥物引起了併發症,也有人歸因於應該是當時術後衛生與照護處理得不夠好,引發了敗血症,但畢竟時隔數百年,後人也只能猜測。然而,這位當時負有名氣的眼科醫師對巴哈、韓德爾動的手術都以失敗告終,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若我們客觀而論,巴哈、韓德爾是身處哪個年代?若轉換成我們較熟悉的朝代,巴哈、韓德爾的年代是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初年之間,那是一個跟戲劇《後宮甄環傳》、《延禧宮略》的劇中背景差不多的年代,當時縱然西醫醫術可能比東方進步,但白內障手術這種精密的開刀技術,在康乾年間的人類社會又能有大的成功率?恐怕客觀勝率並不高。況且巴哈晚年被約翰泰勒動手術之前,本來也就疑似已有過糖尿病與中風病史。是以若從這角度來看,我們似乎也很難苛責約翰泰勒的手術失敗。
然而,不少文獻指出,約翰泰勒是一個很擅於「行銷」的醫者!他很喜歡強調自己曾成功治療過哪些「名人」,特別是歐洲王公貴族等,而這些病例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卻又缺乏實證。而且據說請他動手術的所費不貲,且他時常「旅行行醫」而非定點執業,在那個資訊相對不流通的年代,這種行醫模式也讓許多當地人無法考證他過往的手術成功率是否真如他所述的那般厲害。
然而,因著他的善於自我行銷,並強調自己常治療當代名人,當時許多人就是信他了!認為他真的如他自己所吹捧的那樣神,信他的人中顯然也包括了巴哈和韓德爾。事實上,約翰泰勒的醫術也許不低於當代的醫療水平,但他所宣稱的療效恐怕也超過了當時他的實際功力;若以那個年代白內障手術的成功率與併發症風險而論,或許,巴哈或韓德爾當年若沒找約翰泰勒做眼科手術,還真能再多活些時光也未可知。當然,歷史是無法重來的。
但若把時空拉回現代,身處在現代的我們其實幸福得多,除了眼科手術已相當發達外,資訊流通與考證也相對容易,許多言論都可以被考證。但上述這段歷史或許也提醒了我們:誠如那位擅於在眾人面前行銷自我的眼科醫師約翰泰勒,有時「很厲害的人」跟「說自己很厲害的人」並不能畫上等號!許多喜歡說自己很厲害的人,有時未必真有其所述的那樣神,您若只因其講話的氣勢或霸氣而輕信之,甚至把重要事託付之,有時不但未必能為您解決眼下問題,反而毀了原本尚存的美好。「
很厲害的人」跟「說自己很厲害的人」不能畫上等號,是巴哈與韓德爾他們那失敗的眼科手術所留給我們的省思。但無論如何,這兩位音樂巨擘留給後世的作品,以及作品所帶給後世的療癒,是他們無可抹滅的成就!他們晚年時的眼睛也許不太好,但他們的作品卻可以帶著人們「看」見許多美好。下次您心情不好時,不妨多聽聽這兩個人的作品,並瞭解其每部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主旨,相信能帶給您不同的人生視野。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