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奇案》連續劇由廖峻(左2)飾演主角「施公」施世綸,曾掀起收視熱潮。翻攝華視戲劇頻道YouTube
清朝中後期有部章回小說《施公案》對後世甚有影響力,在文學史上與《包公案》、《藍公案》並稱「三公奇案」。而《施公案》的主角原型是康熙年間的一代清官「施世綸」,他有個名氣與爭議性均大的父親—靖海侯施琅,他正是施琅的次子,但他的才幹顯然青出於藍!他曾任江蘇泰州知州、揚州知府、順天府尹、戶部右侍郎、漕運總督等官職,史料記載康熙皇帝曾讚其「自州牧薦曆大吏,清白自持,始終如一」,在民間亦有「施青天」的雅號。許多電視劇集都是以施世綸在「順天府尹」任內的斷案表現作為故事背景。
話說他的戲劇形象也很特別,許多戲劇將其描述成是個天生跛足,但勤政愛民的熱血官員,江湖人稱「施不全」。而這樣的形象似乎並非全然捏造,比方說,清末民初的學者鄧之誠在所編錄的文獻中,便記載了施世綸「眼歪,手蜷,足跛,門偏,所謂『五行不全』」這算是考證過的資料;無獨有偶,連《清史稿》也曾記載施世綸:「漕憲施公,貌奇醜,人號為『缺不全』。初仕縣尹謁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顯然施世綸「跛足、眼歪、貌醜」的說法絕非小說家所憑空杜撰。
但施世綸的身體真的如某些觀眾刻板印象中的是「天生」如此嗎?筆者個人認為機會不大!原因有二。其一是古代官員極重儀表,如果施世綸真的「天生不全」,他很可能就輸在了官場的起跑點上,但他其實是施琅諸子之中在康熙朝官場上混得最好的。當然,這也許不能排除是他能力特別出眾。
其二,是他年輕時曾參與施琅攻打鄭克爽的「澎湖海戰」,他還把自己在甲板上的見聞作了首詩:「獨承恩遇出征東,仰借天威遠建功。帶甲橫波摧窟宅,懸兵渡海列艨艟。煙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百萬風。生奪澎湖三十六,將軍仍是舊英雄。」詩中稱讚其父在海戰中的實戰表現英姿煥發、寶刀未老。顯見他確實有參與觀戰。而根據有紀錄的文獻記載,施琅當年只帶了兩個兒子出戰澎湖海戰,一個是後來走軍職路線的六子施世驃,另一個便是次子施世綸。試問:如果施世綸真的是天生瘸腿,作為父親的您會在諸子中挑選一個跛足的陪您上重要戰場做幫手嗎?這豈不是越幫越忙?那個年代的木造戰艦可不比現今,讓一個跛足的孩子上水師戰船,這不是故意整他嗎?是以基於上述兩個歷史跡象可以看出,施世綸絕非「天生不全」,至少在他年輕時尚未如此,他的「跛足、眼歪、貌醜」理應是後來才出現的。
但在文獻中並未記載到施世綸有任何物理性意外而造成跛足,就算有物理性意外而導致跛足,那眼歪、面醜又該如何解釋?難道他身上不同部位曾發生過多次不同的意外傷害?容筆者在此腦洞大開,雖然我們找不太到施世綸有發生多起物理性意外的記載,但若以現今的臨床角度來看,其實有不少後天神經系統損傷的疾病,哪怕只發生過一次,便可能同時使患者落入「跛足、眼歪、貌醜」的窘境,比方說中風或小中風,皆可能造成人包括臉部在內的半側肢體的麻痺或不協調;當然,若真是這類原因,我們也可推論施世綸當年的狀況應該不算太嚴重,至少絕對沒有到無法行動的狀況,他仍可自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動,只是在那個沒有藥物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的年代,難以避免成為一個「跛足、眼歪、貌醜」的人?但以上也只能是我們在臨床健康管理上的推論。
總之,施世綸的「跛足、眼歪、貌醜」應非如某些人印象中的是天生所致,甚至可能在他年輕時都還並未如此,但無論他是因何因素造成如此後天外型,從他一路的官場風評與政績來看,我們都可以看出其實一個人的外貌未必就會影響他的成就;您當然可以說他在有受到父蔭,但同樣都有受到父蔭,其貌不揚的施世綸卻是施琅諸子中表現最亮眼的一個!這一點,值得後人們為他喝采。
(本文作者施以諾為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教授、跨專業長照碩士班主任,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