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位在信義遠百A13的門市,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遭勒令停業。廖瑞祥攝
北市「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物中毒釀2死,昨晚(3/28)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第一名死者血液中檢驗出「米酵箘酸」,為國內首見案例。醫師王介立指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粒線體毒素,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米酵菌酸若在人體中產生作用,理論上全身的細胞都會無差別受到影響,「但只有能量需求大的細胞,才會容易死亡。因此,臨床上看到的肝衰竭、腎衰竭等,就很合理。」
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王介立28日在臉書發文解釋何謂粒線體毒素「米酵箘酸」,他談到,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把國家比喻成細胞,那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平常在講的有氧運動,也就是與粒線體相關。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就是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因此就是全面性的細胞死亡。」
王介立說,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目前已知「米酵箘酸」這種毒素只由一種細菌產生,細菌名稱叫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 cocovenenans),這不是一個常見的人類致病菌,意思是,這隻細菌不易入侵人體造成疾病,但細菌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
米酵菌酸中毒過去曾在印尼、中國、莫三比克發生王介立分析,關於米酵菌酸在過去造成的案例,最早是在印尼,來自一種叫Tempe bongkrek的食品,使用椰肉副產品製成,發酵過程中使用Rhizopus oligosporum黴菌。首次報告於1895年,特別是在爪哇島。而主要事件在1951年至1975年間,有7216人受影響,850人死亡。1988年後,雖然印尼官方禁止生產tempe bongkrek,但偶爾仍有中毒事件發生。整體的死亡率平均為60%。
王介立談到,隨後的報告在中國,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和餃子。南方地區的掛糖糕(diaojiangba)和半數可能受土壤污染的白木耳也與中毒事件有關。從1953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省報告665人受影響,288人死亡。1990年至2006年在廣西報告121人受影響,76人死亡。而在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報告了首次非亞洲地區的中毒事件,影響了飲用自製發酵玉米粉飲料的人群,造成75人死亡。
米酵箘酸示意圖。翻攝王介立醫師臉書
唐菖蒲伯克氏菌引發食物中毒在夏季與秋季較為頻繁王介立以最新研究整理出細菌產生毒素的條件:一、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夏季與秋季較為頻繁,尤其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更是如此,從2010年到2020年的研究數據顯示,7月份是食品中毒案例最多的月份。二、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生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溫度、濕度、培養基、pH值和時間。根據影響程度,這些因素的重要性順序是:細菌>培養基>溫度> pH值>時間。在支援細菌生長的物質,白木耳粉、馬鈴薯粉和玉米粉的效果優於小米、高粱米和白米。此外,研究發現葡萄糖和甘油在適當濃度下能夠增加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產毒能力,而蔗糖和澱粉對產毒性影響較小。
王介立並引用中國CDC針對米酵菌酸中毒報告的研究指出,當時由於環境通風不良、相對濕度高,且溫度適宜細菌生長,自然風乾的速度慢,這些因素為細菌的繁殖和產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條件。儘管在烹煮過程中能夠銷毀唐菖蒲伯克氏菌,但它們產生的米酵菌酸具有耐熱特性。「因此,原料的儲存、處理和衛生條件與中毒的發生密切相關。」
王介立最後補充,「全身的細胞死亡」這句話講的不精確。應該是說,理論上全身的細胞都會無差別受到影響,但只有能量需求大的細胞,才會容易死亡。因此,臨床上看到的肝衰竭、腎衰竭等,就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