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震驚社會,每次法院開庭,庭外都有很多民眾聲援,呼籲重視虐童議題。廖瑞祥攝
立法院7月18日三讀通過修法,加重虐童刑責,包括增訂虐殺及凌虐致死未滿7歲之人最重死刑等規定,但重刑後真能遏阻類似悲劇發生?要解決虐童事件,應從治本方面著手,本篇將探討家外施虐場域的問題為何越來越嚴重,及整體結構性的問題。
待出養男童剴剴遭到照顧家外安置的保母施虐致死震驚全國人民,除了立法院通過被視為「剴剴案條款」的《刑法》修正案,虐殺及凌虐致死未滿7歲孩童最重可處死刑、無期徒刑,此案也引發社會對托育安全的重視,行政院也在5月提出「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但是,僅僅強化0至2歲幼童托育規範單獨立法,真的就能解決家外虐童案嗎?
虐童事件頻繁上演 托育現場成家長惡夢今(2025)每個月幾乎都有機構虐童新聞發生,例如台中豐原一間準公托的托嬰中心,有托育人員疑似大力搖晃強硬拖拉幼童,原本調查是8名幼童受害,仍在持續調查的案件,受害幼童已經增加到10多位。高雄楠梓也傳出有兩名準公托的托嬰中心人員,對嬰兒呼巴掌、強灌副食品,其中一人甚至在3年前就有虐童遭開罰停業,3年後舊地重開再犯罪行。
不只是托嬰中心,彰化一間準公共化幼兒園,10天內疑有園內人員對6名幼童不當對待158次,2歲男童就醫屁股疑遭異物侵入,更出現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夜裡哭喊「不要finger inside」。高雄市也有私立幼兒園人員故意抽走3歲男童的椅子,讓他當場屁股著地重摔,甚至將孩子「蓋布袋」,苗栗也傳出4歲女童被教保員狂搧耳光…
台中豐原某托嬰中心發生教保員虐童事件,遭台中市府開鍘。翻攝爆料公社臉書
苗栗女教保員連續對孩童甩巴掌的畫面,讓很多民眾憤怒又痛心。圖由苗栗縣議員陳光軒提供
為了解決我國少子女問題,並減輕家長育兒負擔,2018年行政院提出「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托育照顧服務量能提高是主要策略,從數量來看,托嬰中心家數從2018年的1034家,增加至2024年的1640家,家外送托率也從9.43%成長至26.95%,準公共幼兒園校數更從310間大幅增加至2039間,政府目標的確有「達標」。
可是,托育照顧服務體系原本是為了解決少子女化及協助家長育兒,但若稽查機制與相關未臻完備與落實,導致虐童事件層出不窮,卻成為家長育兒的另一種夢魘。
政策立意良善 量的擴張卻掩蓋質的斷裂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說,過去家外送托比例不到1成,現在達到3成,從政策上來看,讓父母得以進入就業市場,支撐雙薪家庭的托育困境,也能緩解少子化是立意良善,卻也導致跟過往兒虐不同的樣態浮現,家外機構式虐待的情況增加,當送托比例增加,卻沒有相對應的要求提升服務品質,落實相關制度,也使得孩童受虐風險相對也變高。以幼兒園為例,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及《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前年修正施行後,幼兒園知悉未通報也課予罰則,也讓問題浮上檯面,不當對待裁罰案例顯著上升,2023年共有49件,到了2024年更暴增至135件,是前一年的2.7倍,進一步看所有裁罰樣態,除了不當對待,還有超收、師資問題、教學環境等相關問題,許雅荏指出,這顯示幼兒園服務品質仍待改善,政府端有必要針對幼兒園環境、人員及通報機制進行更全面與系統性的審查。在震驚社會的「剴剴案」發生後,陸續又發生多起托育人員虐童案,行政院今年5月針對0至2歲居家托育及托育機構單獨立法,提出「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以強化管理與輔導機制。
缺乏違規計點及退場機制 保母薪資停滯人才難尋在行政院版草案,除了將「不當對待照顧案件處理機制」入法,明定托育人員若有虐待、體罰、霸凌、性騷等不當對待行為,可處6萬至60萬元罰鍰,並公布姓名及所屬機構;托育人員資格也加嚴,每年須完成18小時以上研習,並接受兒童急救與緊急應變訓練;因應托育機構兒虐案件中常見監視器影像毀損問題,草案要求托育機構的監視影像須上傳雲端並保存至少30日。
不過,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等民間團體認為,政院版缺少違規記點及退場機制,應立法規定違規行為累積達一定點數即須廢證退場;在剴剴案中也凸顯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角色重要性,也因此應在專法規範居托中心的責任,必須負起違法事件通報義務,以強化訪視管理,防止縣市政府管理不一及案件遺漏。
此外,托育聯盟召集人王兆慶指出,保母薪資漲幅遠低於各行各業,導致保母高齡化的比略逐年攀升,但2019至2023年六都工業及服務業薪資每年平均月薪漲幅,台北市有1635元,最低的高雄市也有692元,但保母薪資漲幅最高的桃園市僅提高667元、高雄市僅267元,其餘333元。
托育聯盟認為,由於現行居家托育費是地方政府審議,導致保母收入偏低、難以跟上物價,而出現人力短缺問題,由中央制定托育費用,解決地方政府怕民怨而不敢調薪的困境,藉此吸引人才投入,避免惡化「保母難找」的困境,及無法杜絕無照收托的情況發生,導致管控品質無法落實。幼教人才斷層更嚴重 無專業背景充數成品質隱憂不僅是照顧0至2歲的保母薪資待遇偏低,導致虐童風險難以遏止,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幼兒園。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理事長指出,幼兒園內「不當對待」事件激增,準公共化幼兒園及私幼就占8成以上,跟教師待遇偏低,人員流動率高有關,現在人力網站徵才,還可以看到幼兒園徵老師是開出基本薪資,而準公共化幼兒園,政府雖有要求起薪至少要3.3萬元,「也只是從極低薪到低薪」,並沒有真正讓這工作責任跟待遇畫上等號,因為待遇太差,又常要身兼數職,影響幼教科系畢業生投入體系的意願,導致越來越缺合格教保人員。許文菁批評,政府解決人力問題的辦法是讓園所可以開「代理缺」聘大學畢業生,沒有教師證,也沒有幼保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投入這工作,但是他們普遍不具備幼兒發展知識與班級經營能力,面對特殊需求幼兒更顯無力,以過動孩子來說,他們的反抗人格特質是因為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滿足而放大,老師如果不能理解孩子,教學也會充滿挫折,「管不動,又有壓力,長久下來就會產生不當對待的風險來源。」
準公共化幼兒園的數量大幅提升,但是相對應的服務品質及監督機制應同樣有更高標準。洪敏隆攝
政府幫園所人力解套,卻使得園所更不願用更高薪水聘請幼教老師,當這工作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許文菁憂心不只現況園所缺乏專業人力,幼教系恐怕也會招生越來越困難,惡性循環下,卻讓孩子承擔更多風險。她呼籲正視代理的漏洞,此制度應僅限在偏鄉,市區人口密度高,聘不到人是薪資問題,當政府以準公共化幼兒園當作托育解方,人員薪資就應該趨近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化拿政府那麼多補助,應該更加落實相關薪資等規範及管理。」
監控與資訊揭露不足 稽查監督機制失靈另一個問題是國內並非所有幼兒園設有監視器,目前僅托嬰中心強制設立監視器,幼兒園監視器則採用補助、鼓勵制,例如台北市是編列預算,鼓勵幼兒園裝設工作紀錄器,同時必須保存至少30日以上。
此外,2020年起,教育部在教保網公布全台幼兒園裁罰紀錄,家長進入教保網中的「裁罰紀錄查詢」頁面,就可以透過幼兒園名稱、裁罰負責人或行為人名稱,搜尋是否曾有裁罰紀錄,讓家長能掌握幼兒園是否曾經違規、違規事由,但
2023年修法,幼兒園裁罰資料設定「公告期限」,依裁罰金額多寡與處分內容而定,短則3個月、長則6年,該筆資料就會從教保網下架移除。許雅荏說,勾稽不足,造成資訊斷裂,導致常常在機構兒虐事件發生後,進一步追查才知道行為人過去就有不當對待紀錄。她認為不論是園所環境、教保人員資格及不當對待事件等面向,都應該同步強化監督制度,落實稽查評鑑。
監察院曾經調查,教育部督導各地方政府辦理幼兒園稽查,2022年全國總共只有125名稽查人力,其中超過5成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卻負擔全國6000多家幼兒園的稽查工作,平均每人負擔超過50家,甚至有縣市高達70家以上,需負擔相關幼兒教育行政業務。因此,
在稽查人力不足之下,主動稽查幼兒園的涵蓋率僅能達到36.7%,甚至有縣市不到3成。托育照顧服務體系原本是為了解決少子女化及協助家長育兒,但服務體系要好,人員的專業及服務的落實缺一不可,當政府不斷「衝量」卻未正視「質」的重要性及可能「質變」的原因,只會造成毫無自我保護能力的幼童受虐、體罰憾事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