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管教衝突5年翻4倍 輔導、特教到家庭⋯⋯教師需要多少援助才敢管學生?

    2025-07-01 06:30 / 作者 吳尚軒
    師生管教衝突近年來案例暴增。圖為學生示意圖。資料照,廖瑞祥攝
    舍監遭學生毆打骨折、高校生持棍攻擊老師、學生鬥毆桌椅齊飛⋯⋯這些並非個案。校安通報統計顯示,師生管教衝突事件的通報比例5年來暴增4倍,一般鬥毆、其他校園暴力事件也呈現同樣趨勢,第一線教師與專家認為,這跟通報意識增加有關,但背後又是更複雜的議題:教師為自保而通報及濫訴隱憂。然而,面對仍需協助的學生,除了重新思考通報、投訴機制外,包含輔導、特教以及親職教育等資源也必須介入,才能幫逐漸失速的校園踩下煞車。


    在資深導師不堪屢屢面對學生嗆聲、打架,選擇提前退休後,阿龍(化名)的學校裡,每個行政人員都要輪流認領一堂課,到這個最讓人頭痛的班裡盯場,才能避免臨時找來的代理教師也「hold不住」。他無奈地說,就是大家去坐在教室後面,「然後如果有學生打架的話,我們可以馬上去拉開。」

    阿龍於國小任教,在不同處室間擔任主任已有10年以上經驗,看在他眼裡,如今學生的管教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第一線教師,越來越常要面對直接的衝突⋯⋯

    資深教師眼中,目前教學現場的負擔越來越大。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Unsplash


    新聞上的校園,這陣子格外不平靜。桃園某科大的舍監,因為配合家屬要求打開學生宿舍,遭學生毆打骨折;台中市一所私立高中,則爆出學生不滿被糾正上課聊天,趁下課時持木棍毆打老師;同時,高雄市某高中裡,則出現4名學生在教室鬥毆,桌椅齊飛的畫面⋯⋯學校裡真的越來越多衝突了嗎?

    師生管教衝突、鬥毆通報連年增 教育部:師生防制意識提升

    翻開近年的校安通報統計報告,從數據來看,師長與學生間的管教衝突事件,從2018年的每十萬人47人次,在2023年增加到每十萬人212人次,連翻超過4倍,又以國小、國中增加最多,2018年時分別僅每十萬人84、85人次,2023年則為317、406,此外幼兒園、高中、大學,所有階段也都呈現明顯漲幅。

    一般鬥毆事件也是同樣趨勢。2018年全國每十萬人64人次,來到2023年已增加為127人次,又以國高中增加最明顯,5年來分別從每十萬人140、210人次,增加為356、399。另外在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部分,也從全體每十萬人104人次,增長為616人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小從每十萬人155人次躍升1092人次,國中從209增加為1180,也值得關注。

    近年校園衝突事件校安通報狀況


    對此,教育部則說明,「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等行為2023年件數有攀升現象,主要原因是定期辦理相關研習,且學校通報知能提升,知悉事件即進行校安通報,顯示學校師生防制意識顯著提升,有助於案件被發現及適當處理,此外也強調,通報「疑似案件」並非等同於「確認案件」,尚需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機制加以釐清與續處。

    通報「曝光率」增加是好事?教師嘆投訴隱憂如芒刺

    通報增加是好事,但看在阿龍眼裡,背後的問題其實更加複雜。

    他指出,其實近年包含霸凌、性平等通報件數也都在增加,因為是法定通報事件,老師只要知道,不管多小都要通報,但比如小學生互打屁股,過去當面告誡,頂多通知家長就好,現在一定要通報、召開性平會決議是否受理,而這也是老師的自保方式,「因為怕被說是吃案,只好大小事都先通報再說,教育局也希望我們這樣,不要事情爆出來他不知道。」

    另一部分是家長投訴增加。阿龍表示,如今許多家長更熟悉投訴管道,這是好事,但也有些家長聽學生片面之詞,就認定老師不當管教、辱罵學生等,只要有檢舉,學校就必須調查,被調查的老師即便後來證實清白,但也造成傷害,「現在就是老師會趨於保守、消極。」他感嘆,面對這樣趨勢,老師會更把自己往內縮,不願意多管學生,「這是不是好事,我不敢說。」

    根據資料,近年來各級校園的衝突事件通報量都在增加。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廖瑞祥攝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委員林子翔,本身也具有15年國中輔導教師經驗,他觀察,衝突、暴力事件增加,第一是青春期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高,對同儕關係也較敏感,因此容易互相有摩擦,而對權威反抗性強烈,也會造成師生衝突,另外如今還要加上網路霸凌,許多人際衝突會延伸到網路上,再回來影響實體教室,而若親子關係不良或疏遠,也讓學生比較容易失控,「因為他們成長過程可能不像過去有那麼多人際互動,可能就是在看平板。」

    而他也認為,確實申訴、通報意願提高是一項因素,「往好處想是大家都有意識到,有狀況就反映,但壞處就是可能濫用。」

    教師憂遭投訴縮手管教 制度強化反成枷鎖

    投訴制度遭濫用,確實是目前教育現場的隱憂。《教師法》於2019年翻修,當中針對教師體罰、霸凌、不當管教等行為,訂下諸般規範與解聘程序,企圖以此淘汰不適任教師,然而在現場,卻面對無法有效汰除惡劣教師,其他教師管教學生時,反倒動輒遭到檢舉、變得綁手綁腳。

    如今的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儘管立意良善,不少教師卻擔憂遭到濫用。資料照,廖瑞祥攝


    新北市國小教師陳民峰日前在社群發文,徵集教師遭投訴的離奇經驗,引來熱烈留言,包含考題太難、作業出太多或太少,甚至家長覺得老師吃麥當勞是壞榜樣等⋯⋯都會引來投訴;同樣於國小任教的教師阿奇(化名)則告訴記者,像他曾在上課時問學生為什麼不寫作業,竟被家長投訴找學生麻煩、太針對,「只要自己或是周圍人遇過一次,就不會再想管了,我課上完就算了,小孩怎樣跟我有什麼關聯?」

    全國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史美奐指出,教師動輒擔憂遭投訴下,加上目前已經沒有記過退學等措施可以管控學生,「只能一直跟學生說『不要這樣』,但聽的會聽,不聽的怎麼辦?」環境不斷放大部分惡劣教師行為,但修法的後果,卻是造成整體教師一起被連累,最後造成教師不再願意管教學生,如此也衍生更多失序行為。

    第一線教師無奈,目前對學生大多只能口頭告誡,但效果有限。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廖瑞祥攝


    近期,台北市出現小學發生代理教師墜樓悲劇,市議員王欣儀質詢時則指出,北市教師遭投訴的案件數量,2022年為426件,2024年則暴增到773件,然而成案率僅有15%,最大宗理由為「教學不力」,3年共585件,成立率卻僅8%。第一線教師的無奈,並非空穴來風。

    特教生增融合教育成考驗 專家籲增加資源投入、精緻化教育

    而在大大小小的衝突中,又有個樣態特別受到矚目。阿龍指出,目前特教生越來越多,也讓他們吃不消。他說,尤其小學一年級教師,這幾年挑戰越來越大,因為包含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樣態,通常要等一年級下學期才會提報,入學後的空窗期,這些俗稱「無照駕駛」的學生,往往也讓老師負擔嚴重,對此學校能協助的非常有限,這很吃重家庭教育,但即便配合的家長,有時候學生在學校跟家裡的狀況其實不同,久了他們也會質疑,「他在家都好好的,為什麼到學校就這樣?」也會覺得老師為何三天兩頭找麻煩,不斷要家長到學校。

    近年來融合教育也成為教學現場另一種考驗。圖為示意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根據教育部資料,113學年度,國中小身心障礙生比例為4.73%,高中為4.33%,10年前則分別只有3.53%、3.25%。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特教主委鍾正信則認為,特殊生容易被放大看待,校園衝突增加,未必真的跟特殊生有關,事實上雖然近年特教生比例在增加,但背後原因一部分是社會風氣改變,家長、老師知道要進行鑑定,「像是過動,10、20年前就只是當比較調皮、不受教」,這些衝突實際上不斷存在於校園,只是過去沒被辨識出來。

    鍾正信認為,根本來看,需要調整班級學生人數,讓教學精緻化。資料照,廖瑞祥攝


    然而他也指出,即便如此,融合教育上還是需要更多資源,像他們就曾遇過2個班級收11名特殊生情況,呼籲對於生師比要再更合理規範,尤其若沒有分配妥當,「最後會變成某幾個老師比較會帶特殊生,大家就都把學生往這裡丟」,而對應來說,目前規定班上有1個特殊生,可以減少班級1-3個人數,但對老師還是需要其他獎勵機制,比如津貼,加給等,「不能只是說要他有愛心。」

    對於整體校園衝突,他更呼籲,全教總長期以來立場,就是希望降低班級人數,達到精緻化教育,讓教師可以花更多心力在每個學生身上,「這是少子化下,政府可以用最低成本提升教育品質的辦法。」

    「白臉」輔導、「黑臉」管教 第一線盼恩威並施才有效果

    林子翔則認為,校園暴力增加也跟學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表示他們面對壓力或情緒困擾時,缺乏有效面對策略,所以才透過暴力表達不滿,或尋求關注,所以心理輔導很重要,但他也呼籲,除了加強三級輔導的資源、輔導教師人力外,輔導老師其實只是「白臉」,目前在教官退出校園後,補上的學務創新人力不足,學校沒有「黑臉」的角色,面對相關管教甚至衝突時,也缺少立即的處理、協助。


    基層輔導教師則認為,建立正向校園環境也很重要。資料照,廖瑞祥攝


    他對教育部目前推動的SEL社會情緒學習表示贊同,表示若能有系列課程、資源讓學生認識、紓解情緒,就能有效處理衝突,同時也呼籲建立正向校園環境,像是對班上的特殊生或是人際衝突、霸凌等情況,更需要老師進行引導,而不是讓學生互相討厭。

    盼親師成「教育合夥人」 家長團體籲:加強親職教育

    全國家長教育志工聯盟理事長徐巨龍則認為,家長的角色萬分重要,他從自己長年擔任志工經驗指出,如果家長缺席,學生的狀況就特別嚴重,「即便學生在學校OK,暑假一回去放縱,回來又很難管教」,也要在家庭、學校讓學生更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現在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在家沒人告訴他打人會出事」,也讓管教更出現困難。

    「親師生是教育合夥人。」徐巨龍強調,尤其家長身教最重要,對此他也呼籲,應該要提供更多相關講座、工作坊給家長,不是只有老師要負責學生,而在這部分來說,家庭教育中心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聯盟就注意到,許多家長其實想上親職教養課程,但卻不知道哪裡有課程、什麼單位會辦,所以家庭教育中心在這部分應該要更努力。

    徐巨龍發現,不少家長希望參加親職講座,但苦無資訊。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廖瑞祥攝


    立意良善的通報機制,無形間限縮了教師管教意願,而在輔導、特教資源與配套依然待加強,家庭教育卻缺乏的情況下,第一線的教師陷入困境,如何在學生權益與校園秩序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教育界棘手卻又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