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給「壓歲錢」的文化,若憑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清朝富察敦崇撰寫的《燕京歲時記》,此書按照四季時序記下,當時一年中所有節日的習俗與禁忌,書中就提及「壓歲錢」是大人以彩繩串起成龍形,放在小孩床邊,鎮邪納福的吉祥之物。
由此可知,這壓歲錢無論厚薄,都代表著我們對晚輩無限的祝福。
我們家比較老派,小時候家族過年,是在年夜飯後,搬來兩張椅子,請爺爺奶奶入座後,晚輩再依照輩分向兩老磕頭,感謝他們給予生命又含辛茹苦地照料家庭,子孫才有如今開枝散葉的成就,而我們領到的紅包,必定有長輩親筆寫下的署名與祝福語。
我不喜歡磕頭那個部分,覺得太有距離感,外加磕3次頭,每次都壓得我快胃食道逆流,爺爺奶奶走了以後,父親將這儀式,改為鞠躬敬禮,到了我當家,只好孩子站好、講聲謝謝、雙手領取就成了,但寫祝福語這個習慣,我延續到現在。
每一年,我都會挑選有大片留白,或單面印刷的紅包,在空白處填上孩子的小名後,寫下對他未來這一年的勉勵,最後慎重地簽下稱謂與日期,給予紅包以後,我們會將紅包壓在枕頭底下守歲,當然啦,不像我們小時候,陪大人打麻將守整夜,現在穿好睡衣在床上等著,12點一過,往後躺平就算守歲了。
「孩子還小,拿到這麼多錢,他也不會花,那是不是就充公,補貼家用呢?」確實,在肩負家庭重擔的情況下,父母難免都有私心,認為可以隨意處理孩子的壓歲錢,但我小時候有過不好的回憶,當時父親拿了小本子,慎重其事地填上日期與金額,說:「爸爸幫你們存起來!」
存了幾年後,父親因為股票失利,我跟妹妹拿著小本子想把錢提出來,給父親貼補家用,卻反被父親痛罵:「現在哪裡有錢給你們!早就賠光了!」才知道父親並沒有專款專用,早在當時就把我們的錢,放入他私人的小金庫了。
所以,自我女兒出生、開始領壓歲錢後,我就用她的名字開了一個專用戶頭,舉凡大人給的紅包、參加活動得到的獎勵,都如數存到裡面,甚至當我有額外收入時,也會替她補一點,對我來說,這帳戶的錢就是她的,「如何使用?」是她滿18歲以後該煩惱的事,在此之前,我就是一個保管人。
或許有人說這樣「存銀行很笨!不如拿來買基金!」但我對於物權劃分得很清楚,孩子的錢是她的錢,投資絕對有風險,我不能拿她的錢來做投資,還不如保守些存起來,現在很多銀行鼓勵小孩子開戶,利息會比一般活儲好一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親自到銀行詢問喔!
綜合以上,壓歲錢有祝福之意,又能教育孩子物權觀念,所以我不鼓勵大家直接用「兩免」的方式避開壓力(兩免就是雙方家長說好,互不給對方孩子紅包),如果財務有困難,約定放入200元鈔票也好,給孩子討個喜氣不為過的!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