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禁日本水產。圖為2023年8月,福島縣相馬市相馬復興市民市場販售的海鮮。路透社
中國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強烈反彈,本週突然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手續,不過日本水產業界雖然失望,受到的衝擊已不如以往。由於先前曾遭遇長達兩年的中方禁令,許多業者已意識到「中國風險」,早已分散市場,開拓美國、歐盟等新通路。
中國在2023年8月以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核處理水為由,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今年5月底,日中就重啟水產品貿易達成共識,將在放射性物質檢驗等科學程序後恢復出口。不過日媒報導,近700家向中方提出申請的養殖設施中,目前僅3家真正獲准出口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許多業者完成放射性物質檢驗,並向中方提出申請後,中方卻再次禁止進口。中央社引述報導稱,青森縣一家加工公司感嘆:「那些檢查究竟算什麼,水產品完全被當成外交籌碼運用」,對於出口中國的不信任感升高。
由於中國要求日本在出口水產品時,必須完成養殖與加工包裝相關設施的註冊。目前日本有697家設施提出申請,但獲准出口中國的僅有3家。因此,即使停止出口至中國,預料也不會像2023年禁止出口時出現干貝滯銷、價格暴跌的情況,影響有限。
北海學園大學教授濱田武士認為,從糧食安全保障的面向來看,日本必須思考如何把水產品發展成日本國民消費的內需產業。
日本富士新聞網(FNN)報導,北海道別海町的一家扇貝加工業者代表董事伊勢健表示,「正要朝著恢復出口邁進,卻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在非常遺憾。(對中國出口)申請早就已經送出,還在等待審查通過」。
但他也說,雖然感到遺憾,不過在中國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的這2年間,公司已經建立其他通路,「像是美國、歐盟等,在全球各地以及國內的銷售管道,其實都已經穩定建立起來了」。
共同社則報導,中國今年6月宣佈恢復從宮城、福島等10都縣以外地區的水產品進口,但實際上手續遲未獲批,至本月7日,才終於確認有北海道產扇貝出貨。
青森市一間扇貝加工公司正在等待中方審查結果,負責人表示「感到期待落空了。銷往中國這條路徑太不穩定」,「只能吸取教訓,踏踏實實拓展多元化銷路」。
高市早苗7日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答詢時提到,若中國以武力封鎖台灣,可能構成日本安保法制中可動用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引發中國不斷施壓,要求她收回發言。
日本前眾議員山尾志櫻里發文說,中國政府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反而會加速全世界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主張高市沒有必要撤回「台灣有事」答詢。
她表示,「威脅無效之後,這次換成經濟施壓。如今的中國,再次被全世界確認是貿易上無法信賴的高風險國家。這會成為各國加速脫離對中國依賴的催化劑」。
日本經濟安保大臣小野田紀美18日也曾在國會答詢時表示,過度依賴一個動輒祭出經濟脅迫的國家,「本身就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