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香港現屈公病首例死亡病例 77歲男曾赴廣東

    2025-10-23 12:25 / 作者 國際中心
    2025年8月7日,香港應對屈公病疫情,工作人員在公共區域噴灑藥劑防蚊。路透社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週三(10/22)通報,一名77歲有慢性病史的男性患者,10天前自中國大陸返港時已出現屈公病症狀,之後併發器官衰竭,22日逝世。這是中國今年7月爆發屈公病疫情以來,香港官方通報的首名死亡病例。

    香港01、香港「Yahoo 新聞」報導,這名77歲男子於9月30日至10月13日到訪中國廣東省廣州市,13日回港當天出現發燒、關節痛等症狀,翌日出現皮疹並就醫住院,之後因病情惡化送入加護病房,臨床診斷為屈公病併發多個器官衰竭,22日病情惡化後不治。

    香港當局表示,今年累計已有42起屈公病病例,全部為境外輸入病例。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指,屈公病引發重症及死亡相當罕見,死亡率低於千分之一,出現嚴重併發症大多與病人的自身健康情況有關。長者(特別是65歲以上)、幼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懷孕婦女及長期病患者(例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人士)感染後,較大機會引起併發症,康復時間也較長。

    這是中國7月在廣東佛山市通報第一例屈公病確診病例、並爆發大規模本土疫情以來,官方首度通報死亡病例。

    廣東屈公病疫情最近出現回溫趨勢。根據廣東省疾控局通報,10月12日至18日,廣東省新增報告2086例屈公病本土病例(含無症狀感染者),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

    屈公病(Chikungunya)在港澳與中國稱為「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蚊子叮咬而傳播。根據台灣疾管署資料,屈公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不同之處是部分屈公病患者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到彎曲身體」。

    台灣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20日,國內累計28例屈公病確診病例,全數為境外移入。最新感染病例為兩名金門居民,10月初赴廣東省潮州市旅遊,7日返國後,9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及紅疹等症狀,10月14日就醫後確診,現已痊癒。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