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美國紐澤西州一間沃爾瑪超市。路透社
美聯社與芝加哥大學NORC民調中心共同執行的民調顯示,將近九成的美國人表示,日常生活的雜貨開支使他們焦慮,顯示出美國民生物價上漲的壓力有多沉重。
根據這項民調,53%美國成年人表示去超市採買生活用品的雜貨開支,感到「高度壓力」;33%表示感到「低度壓力」,只有14%回答說雜貨開支不構成壓力。
僅次於生活雜貨開支的壓力來源是住房。47%表示住房支出構成高度壓力,27%表示感到低度壓力,僅25%說不構成壓力。
其他的壓力來源,包括感到存款不足,則往往更加集中在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相較於年長者,鮮少擁有可觀的儲蓄或房產。
該調查還發現,約四成45歲以下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使用所謂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服務來支付娛樂或餐飲費用,或是雜貨或醫療等必需品的開銷。
19歲的亞當住在紐約州波特蘭,就是其中一位曾使用先買後付服務來購買雜貨或娛樂產品的年輕人。亞當是一名焊工,為豐田汽車製造卡車零件,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約150萬台幣)。
他說:「我一直看著物價上漲,所以我總是在找最便宜的東西。」他主要吃三明治和「電視晚餐」過活。
民調發現,雜貨費用是最普遍的財務壓力之一,不分老少都受影響。60歲以上的美國人比年輕人更少對住房、儲蓄、育兒或信用卡債務感到重大的財務焦慮,但他們同樣擔心雜貨費用。
78歲的埃絲特住在華盛頓州的巴克利,她表示雜貨費用是「低度」的壓力來源,但這只是因為當地的食物銀行提供了幫助。布蘭德女士在辦公室處理產品訂單數十年後退休,現在每個月都依賴社會保障金和殘障津貼,來支付房租和其他開銷,例如她狗狗的獸醫費用。
她說:「我沒有任何存款。我不確定食物銀行在政治上是什麼情況,但如果我失去了它,雜貨絕對會變成高度的壓力來源。」
布蘭德女士說,她的月收入主要用於支付電費、水費和有線電視費,以及照顧她的狗和其他家庭必需品。她說:「肥皂、紙巾、衛生紙。我在好市多加油,但這裡已經很久沒看到每加侖3美元的油價了。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我每週開車里程大約只有50英里。」
根據民調,64%收入最低的美國人(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美元)表示雜貨費用是「主要」的壓力來源。而家庭年收入10萬美元或以上的美國人中,約有四成抱持同樣看法。
但即使在收入較高的群體中,也只有約兩成的人表示他們完全不擔心雜貨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