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烏克蘭陸軍第93機械化旅士兵在烏東克拉馬托爾斯克一處掩蔽處,準備發射自殺式無人機。美聯社
美國國防政策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俄烏戰爭中不僅向俄羅斯提供軍備,也向烏克蘭提供無人機,甚至佯裝協助烏軍反攻俄方。研究員指出,中國利用俄烏戰爭作為軍事試驗場,藉此測試中國的無人機實力,並收集他國戰術,將使中國無人機在攻台戰事上更有效。
自由亞洲電台(
RFA)報導,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上週五(3/28)發表
最新一期中國報告,發現共軍在俄烏戰爭中,透過向俄羅斯輸出大批高科技軍備,來吸取無人機、干擾無人機和自主系統等實戰經驗,以提升其軍事實力,尤其是用於台海戰略。
報告特別指出,初步發現中國軍設備製造商也向烏克蘭提供同類軍備,部分工廠甚至公開懸掛烏克蘭旗幟,突顯是和烏克蘭無人機廠商合作。報告稱,中方藉此以另一角度測試無人機遭到干擾、反攻的能力,並收集烏軍以及其來自北約軍援的戰術。
發表報告的港裔研究員張崑陽(Sunny Cheung)指出,中國佯裝烏軍打俄軍,重點不是要攻擊俄羅斯,而是因為中共深知烏克蘭在無人機的操作和協調等技術上比俄羅斯強,有效抵抗俄軍的入侵,因此可烏軍身上學到更多。
他表示,也不排除中共透過從事間諜活動,滲透收集烏方的戰略情報來檢驗自己的無人機實戰能力,繼而進化。
至於中國學到了什麼?報告指出,過去3年俄烏戰爭中,中國軍事專家和解放軍早已注意到,俄軍進攻方式主要是中小型無人機進行偵察、情報收集及有限局部攻擊,同時以雷達探測與電子干擾為主要反無人機手段。
在伊朗製「見證者-136」(Shahed-136)自殺無人機與FPV無人機投入後,俄軍開始廣泛使用自殺無人機進行大規模無差別轟炸行動,利用其速度、靈活性與低成本,縮短殺傷鏈(Kill Chain),加速從目標識別到攻擊的時間,大幅增強俄軍的攻擊與監視能力,特別在攻擊裝甲車與基礎設施的戰事上,成功突圍並重創烏軍。戰術被中方專家形容為「重大變革」。
共軍也研究了俄軍無人機操作者的戰術演進,例如俄軍在烏克蘭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戰區,成功運用了雙無人機戰術,先派首架無人機摧毀烏軍坦克的防護網,再派第2架無人機則精確攻擊弱點,過程中配合「光纖導引技術」,使得FPV無人機有效規避電子干擾,提高攻擊成功率。
報告稱,中方總結出不能單靠傳統的雷達探測與電子干擾來防禦,須結合AI、電子戰、高能雷射與高功率微波技術。例如,解放軍單位68398的專家指出,烏克蘭透過北約支援的信息網路,提升了無人機作戰的準確性與殺傷力,「顯示即時數據整合對無人作戰至關重要」。而AI與無人機技術的整合將成為未來戰場的核心,可提升無人機決策能力,亦可用於對抗敵方無人機蜂群與自主系統威脅。
中國專家指出,要提升無人機戰場存活率的關鍵,是建立更強的隱形能力與電子對抗技術,降低被敵方偵測與攔截的風險;而自主後勤系統也是發展重點之一,有助於確保戰場補給不中斷,在惡劣環境下作戰更持久。
張崑陽指出,這些技術的總結未來很可能應用於最先進的中國軍用無人機「九天」。他提醒,中國商用無人機「大疆」無疑在技術領先全球,亦幾近壟斷各國市場,加上國家重點投資和「軍民融合」國策下大幅推進軍事科技實力,料中國軍用無人機在豐富經驗數據基礎下,將有驚人的進化,恐對台灣及其他國家造成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