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動用戰時法案 不須司法流程就能驅逐非法移民

    2025-02-03 19:50 / 作者 陳家齊
    1月31日遭美國政府以運輸機載運遣返的宏都拉斯非法移民。路透社
    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經下令關於移民與治安的各聯邦機構,在週一(3日)準備好使用一條上次施行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外敵」法案,跳過法院司法程序,加速驅逐遣返非法移民。

    報導說,此舉很可能引起大規模的法律挑戰。但是川普政府已經決定循此途徑,加速完成川普承諾「史上最大規模驅離行動」

    路透社報導說,在1月20日就職後,川普就下令美國軍隊與移民官準備好在2月3日,開始引用1798年《外國敵人法案》(Alien Enemies Act),抓捕遣返非法移民。這個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的法律,上次適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據此把日裔、義大利裔、德裔的交戰敵國民眾與後代,集中關押在集中營。

    作為共和黨人,川普在重返白宮時承諾驅逐數百萬名非法移民,稱因為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執政期間非法移民數量激增,有必要進行快速大規模驅離。

    對此,川普已經發佈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將軍力投入分配到大規模驅逐行動中,並授權美國移民官員進行更多逮捕,包括在學校、教堂和醫院。

    然而,即使採取如此強硬的措施,這些被捕的人在移民法院將形成龐大的積壓案件。庇護申請案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解決。川普擴大了一種被稱為「快速遣返」(expedited removal)的程序,但這僅適用於在美國居住不超過兩年的人,且移民仍有申請庇護的權利。

    因此,川普政府提出引用《外國敵人法案》,這可能允許快速驅逐被認定參與「入侵或掠奪性侵略」的移民。這是一種對該法律的全新適用性詮釋,過去該法僅在戰爭時期動用。共和黨人常把非法移民形容為「入侵」,並把移民描繪為危險罪犯和「役齡人士」,進一步支持認定這些人適用戰時的《外國敵人法案》。

    白宮於1月20日表示,政府正在啟動程序,將包括委內瑞拉幫派「阿拉瓜列車」(Tren de Aragua)在內的犯罪組織和幫派列為恐怖組織,並利用《外國敵人法》驅逐被指控為幫派成員的移民。

    川普政府前國土安全部高級官員庫奇內力(Ken Cuccinelli)預計,動用《外國敵人法案》將面臨法律挑戰,但他認為政府應該嘗試。他說:「如果川普成功了,那麼未來任何一任總統都可以這樣運用該法案。」

    反對者則認為,除非美國真正陷入戰爭,該法律不能單純用來加強移民執法。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領導律師格倫特(Lee Gelernt)表示必將挑戰此案的適法性。

    美國國會中的民主黨議員曾在1月重新提出廢除《外國敵人法案》,指該法律曾被用來設立美國集中營,侵犯了民權與個人權利。但以目前共和黨人掌控國國會的狀況來看,很難真的廢除該法。

    川普政府正推動擴大移民拘留設施,這一措施可能與《外國敵人法案》的實施相輔相成。

    上週,川普下令擴建位於古巴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的移民拘留中心,使其能容納3萬人。軍方表示,他們還計劃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Aurora)的一個空軍基地建立拘留設施。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上週大幅增加逮捕行動,目前每日平均逮捕人約1000 人,是去年的三倍。根據ICE的數據,該機構今年有預算可收鎔 4.15萬移民,目前已拘留4萬人,可說已經接近爆滿。

    然而,美國移民法院積壓的案件,截至2024年底已達360萬件,這很長時間油後驅逐進程,導致收容拘留所更加壅擠。

    前歐巴馬政府的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代理局長桑德維格(John Sandweg)表示:「除非川普能找到繞過法院的方法,否則不可能進行大規模驅逐。但如果《外國敵人法》得以實施,那就有可能實行。」

    儘管川普的言論強硬,但在他第一個任期內,他實際驅逐的移民數量比民主黨籍前總統歐巴馬還少。而拜登在2024財政年度內的驅逐人數,也超越了川普任期內在2017-2021任何一年的數據。

    川普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就表示,他將援引《外國敵人法案》,「動用聯邦和州執法機構的全部力量」,打擊犯罪並將犯罪組織列為恐怖組織。

    然而,他並未立即採取行動,而是啟動了為期兩週的準備程序。這一較為謹慎的策略與他第一任期的作風不同。當時,他迅速頒布針對穆斯林國家的旅行禁令,導致全球機場大亂。

    前川普政府國土安全部官員費希曼(George Fishman)認為,目前的做法較為審慎,可能更有利於在保守派主導的最高法院中獲得勝訴。他說:「這樣做最有可能讓政策在最高法院獲得成功。」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