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院2023年底塞爆病患的畫面。路透社
彭博新聞報導說,資料分析公司的研究顯示,全球各地在新冠疫情之後,的確出現各種傳染病,像是流感、百日咳、麻疹、細菌感染猛烈回彈、感染狀況遠超疫前的情況。而新冠疫情爆發快4年了仍沒有結束,我們正在進入「未知的領域」。
華府「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指出,上一次的全球大流行疫情「西班牙流感」,大約只持續3年,而2020年全面爆發的新冠情,「讓我們在2023年還繼續看到令人意外的狀況,今年可能有會有更多的意外。」
報導中舉一名住在上海的向女士狀況為例,她的12歲女兒從2月開始接連染上百日咳、鼻病毒與副流感病毒,這學期總計已請病假缺課超過5週。向女士本身也染上女兒的三種疾病。她的雙親幫忙照顧她另一名10個月大的兒子,今年3月確診新冠病毒,她爸爸同時也帶狀泡疹病發。最後,她10個月大的幼子也染上副流感以及肺炎,必須進醫院吊點滴5天。
這種病了又病,全家、全班、全公司一直輪流生病的現象不是孤例。彭博新聞與倫敦的疾病預測公司Airfinity共同研究,至少有13種傳染病在全球多個地區,傳染狀況已經超過新冠疫情的幅度,有些甚至是猛爆性增加。
其中,像是流行性感冒在「疫後」的兩季中,在美國的傳染狀況已經超出疫前水準的40%。百日咳患者數目在中國今年前4個月中,是去年同期的45倍。在進入冬季、流感正在盛行的澳洲,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患者比去年同期幾乎增加一倍。
而在日本,有「食人菌」之稱的A型鏈球菌感染正神秘性的猛爆大流行。原本已在2000年於美國麻疹的天花,現已在美國至少20州爆發疫情,英國與歐洲也爆發麻疹疫情。全球肺結核患者在2022年新增750萬人,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從1990年代開始統計以來紀錄新高。
新冠疫情期間的長期隔離導致「免疫負債」?這些傳染病疫情大幅上升,一個解釋假說是「免疫負債」。這個說法是指由於新冠疫情期間長期的居家隔離、封城、強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許多地區的民眾有長達數年時間沒有接受到像以前那樣的感染與發展免疫能力。新冠管制一放開,先前缺乏挑戰的免疫系統檔不住這些病毒與細菌,就爆發大規模流行。這在免疫系統發育處於關鍵期的幼童身上尤其明顯。
上海的一名袁醫師說:「這就好像免疫的城牆破了,各種病毒就能輕易入侵。」她表示自中國新冠管制放開之後,她有好幾個月病患數量是疫前的兩倍,「沒完沒了,去年秋天是黴漿菌,冬天是流感與新冠,接著就是百日咳與各種細菌感染。」
但是免疫負債說無法完全解釋當前的狀況。例如比中國提早一年多開放的歐美,現在也同樣處於流行病大流行的狀況。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就說:「免疫負債的狀況的確有發生,但我不認為這能完全解釋目前全球疫情大流行的狀況。」
疫苗與全球暖化另一個解釋是疫情期間,許多原本廣泛進行的疫苗接種,接種率陡降,導致群體免疫的能力喪失。這尤其可以說明麻疹疫情捲土重來的狀況。麻疹是傳染性極高的病毒,一個社區中必須要有95%以上的疫苗接種率才能防堵。而像英國,5歲孩童的麻疹疫苗接種率現在已經低至84%。小兒麻痺、百日咳的疫情擴散也很可能是疫苗接種大幅下降的結果。
疫苗接種在新冠疫情期間成為政治話題,反疫苗人士在新冠蔓延的期間聲勢更加浩大,拒絕接種麻疹、三合一疫苗(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的小孩大增。而疫情期間封城、醫院爆滿的情況也讓許多小孩錯過打疫苗。在歐洲,2020到2022年期間估計有180萬名新生兒沒打麻疹疫苗,歐洲去年麻疹病例是疫前的30倍。
第三種解釋是全球暖化在近幾年的惡化加速。這很可能是登革熱在台灣、美洲、西南歐疫情猛增的原因,也可能是霍亂在海地、敘利亞與東非大流行的原因。
患病與貧困的惡性循環第四種狀況就很難以辨認,這包括疫情期間全球經濟受創、貧富差距擴大與醫療體系屢屢不堪負荷等社會經濟因素。基礎民生用品物價飆漲、失業上升、收入變少,會讓大量貧窮家庭更無法維持乾淨舒適的居住環境,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對疾病抵抗力下降。
各種疾病大流行,也造成經濟後果。根據美國Gusto公司的統計,美國將近三分之一的白領員工在2023年請過病假,請病假比例比起疫前的2019年增加42%。平均請假率比起2019年也上升了15%。英國員工因病請假的天數,從疫前的平均每年6天,變成2023年的平均8天。這些疾病造成的人力短缺,對於想要馴服通膨的主要央行來說是壞消息。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法拉爾(Jeremy Farrar)說,人類上一次遭遇新冠這種規模的疫情,是一百多年前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當時沒有疫苗,沒有診斷方式,也沒有解藥。 現在的狀況「正使我們進入全新的領域。」
20:04發稿
14:18更正(麻疹誤植為天花已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