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接近尾聲,歷經疫情爆發到管制鬆綁,台灣經濟也上沖下洗,迎接2023年會遭遇那些挑戰跟契機?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連賢明表示,明年有三大機遇、二大挑戰;三大機遇分別為全球供應鏈重組讓投資加速,兩岸關係緊繃下台灣發展品牌好時機,勞動市場緊繃可促進就業薪資上漲;不過,明年大選的資產重分配和淨零碳排將是兩大挑戰。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日舉辦「2023年經濟展望論壇—全球景氣震盪之挑戰與契機」,並邀請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連賢明針對「全球景氣不確定下 台灣發展契機與挑戰」進行主講。
連賢明指出,根據《經濟學人》最新報告,內容提到未來一年的十個趨勢,簡單以國家來分,美國的高通膨是否會引發停滯性衰退,中美對抗引發台灣地緣政治升溫,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等;中國清零政策將是未來半年影響其國內經濟最大的因素,到明年夏天也不太可能開放,而經濟開始轉為內循環,接著人口紅利消息,明年景氣恐怕是近五年來最差的。
綜合來看,在國際景氣上面,中國大陸、美國和歐洲等大經濟體也是溫和成長,明年通膨的預期可能會好一些,但景氣不要進入衰退就不錯,台灣明年整體外貿沒辦法像前幾年,仰賴外貿支撐經濟成長。
連賢明認為,對台灣最大影響是全球供應鏈重組,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期間,固定資本形成來看,台灣是比較被期待的供應鏈,因而受益且投資不斷增加,投資並非來自前瞻計畫或公營企業,反而多數來自民營企業,特別是前十大上市櫃公司投資增加,相較過往台灣的投資少,近幾年當中趨勢在改變,同時,受惠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研發經費也持續上升。
再來,《經濟學人》連續三年說「台灣是地球最危險之地」。連賢明表示,但外界並沒有注意的是,在美中貿易戰後,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毛利從15%到20%,不斷地攀升,原因是產業轉型見效,在這樣的時間點,台灣站上世界舞台,正是發展品牌的好時機,過去台灣打品牌很困難,現在受到全球重視後,正是擺脫CPI值高,想辦法增加附加價值。
第三是勞動市場,連賢明指出,近年來台灣因為五缺,勞動薪資沒有成長,也無法吸引國際投資來台,不過,在後疫情時代,外商在台持續增加研發投資,勞動市場的緊繃,人力市場需求看增,有機會帶動薪資成長。
至於挑戰的部分,連賢明認為,國內明年要進入總統大選,房價高漲將成為焦點政策議題,資產價格高漲造成世代分配惡化,從2004年到2014年每人平均財富成長率來看,60歲以上世代是持續成長,50歲以下的世代的財富成長緩慢,台灣的房價漲幅快速,在資產高漲的時候,有房者因收益而獲利,資產分配議題將是重點。
面對外部挑戰則是氣候變遷,連賢明說,淨零碳排成為國際共識,而淨零碳排將會造成碳稅增加,反觀台灣尚未做好準備,未來台灣壓力日趨增加,有很多產品要銷往歐美會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