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長高一誠(右)就對等關稅提出建議。資料照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今(4/23)日出席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會員大會暨產業趨勢論壇,談及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雖有降低對美貿易順差及鼓勵製造業回流等目的性,恐怕會出現三大反效果,包括進口商品數量減少且通膨預期拉高公債殖利率、美國消費者可能選擇他國進口商品、廠商赴美投資生產考量成本增加等。
他也建議政府,調整過程必須提升台灣產品與服務的不可替代性,透過引進美國關鍵人才,提升台灣高等教育水準、國防與民防戰力、以及資訊與網路安全,同時,增加對美國的無償援助,透過產品或服務的捐助,來協助美國減少因氣候變遷與毒品氾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今日出席APIAA會員大會暨產業趨勢論壇,並針對「國際金融市場與貿易失衡調整」進行演講。他指出,台美之間的貿易,主要來自經常帳,美國近30年來經常帳均為負值,主因為貿易逆差,而台灣近40年來經常帳均為正值,主要是貿易順差,如同我國央行先前所提,美國儲蓄小於投資,而台灣儲蓄大於投資。
高一誠觀察,目前美國與台灣的國外要素所得淨額均為正值,而無償援助淨額均為負值,美國若要減少經常帳赤字,可以進行三大方向,包括增加出口並減少進口(即減少貿易逆差)、增加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減少對外國的無償援助。
儘管川普意欲透過提高關稅政策,改變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並達成三項目標,首先是增加美國政府稅收以改善財政赤字並壓低長期公債殖利率;其次,各國與其談判如何降低對美貿易順差;最後,促使各國廠商至美國投資生產。
高一誠指出,即便達成目標,
反效果也會發生,如進口商品數量減少,且通膨預期會拉高公債殖利率;
各國若調降對美關稅,美國的消費者仍可能選擇他國進口商品;
廠商前往美國投資生產須考量成本、營運、以及供應鏈等問題。
目前政府積極與美國接觸並研擬相關產業支持方案,在降低對美貿易順差的過程中,確保國內經濟穩定發展。高一誠建議,擬定應對策略時,建議將目標擴大到整個經常帳的範疇,包含降低對美貿易順差、增加美國對台灣的國外要素所得淨額、增加對美國的無償援助。
高一誠說明,所謂無償援助的概念,如同疫情期間,我國援助各國口罩,或是福島強震時,台灣對日本的無償援助,大幅提升日本民間對於台灣的好感度,而目前美國貧富差距太大,在政府縮減開支下,基層民眾需要外界援手,我國可透過產品或服務的捐助,減少因氣候變遷與毒品氾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高一誠也提到,台灣以貿易立國,藉由本次外部衝擊與調整過程,進口更關鍵的生產要素,以出口更具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且對目前美國消費者需求彈性較高的台灣產品,在調整過程中,需要將製造的品質與服務有效地提升,並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