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忍了!龔明鑫痛擊《經濟學人》:台灣沒有病、是模範生,與其批評台灣不如幫中國解決問題

    2025-11-19 18:53 / 作者 吳馥馨
    經濟部長龔明鑫痛批《經濟學人》,台灣沒有病,是模範生,與其針對台灣,不如去多多關心中國經濟。資料照,李政龍攝
    《經濟學人》雜誌上周以封面專題報導分析,台灣因長期壓低匯率,造就出口經濟繁榮,但內需疲弱,民眾卻感受不到「富起來」的好處,這是「台灣病」。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9)日重砲回擊,一下子說台灣因為新台幣匯率升值,所以人均GDP將超過4萬美元、快要超過韓國;一下子又說新台幣匯率貶值才造就出口榮景,所以他反問,對台灣而言,匯率到底是升得多、還是漲得少?

    龔明鑫表示,說台灣經濟「有病」,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台灣應該是模範生才對。而且其他國家匯率阻升不阻貶的狀況比台灣嚴重得多的多,但經濟表現卻比台灣差得非常多。由此邏輯推導,沒有證據可以支撐《經濟學人》報導的結論。

    龔明鑫更痛批,「台灣沒有病,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人」,並請《經濟學人》更應該多多關心中國的經濟情況,中國經濟情況實在非常糟,國內消費也不好,才會將生產過剩的產品傾銷到全世界,讓台灣傳統產業深受其害。「《經濟學人》應該去幫他們提供意見,看看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比較重要。」他說。

    龔明鑫今天出席「2025國際金融與資產管理趨勢論壇」,並以「關稅與國際經濟金融前瞻」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龔明鑫過去是經濟學者,入閣前擔任台經院副院長;他今天演說開場時就直指,「在《經濟學人》這一篇很奇怪文章下」,他將回顧台灣過去在2018至2019年美中貿易戰開打、2020至2023年新冠疫情衝擊,以及當今2025川普2.0關稅挑戰時的經濟表現,來請大家參考一下。

    龔明鑫說,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初,包括IMF等經濟預測,多認為台灣貿易高度依賴中國,美中貿易戰開打,台灣一定受連帶影響,經濟狀況會非常差,但事後結果是台灣經濟成長表現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

    新冠疫情時也一樣,IMF當年預估台灣經濟成長是負的4.0;龔明鑫說,他當時就斷言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並揶揄「他(預測者)好像從來沒有來台灣過的樣子」;事實證明,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逾3%,2021年逾6%,2023年也有3.49%,遠勝亞洲四小龍各國。

    如今,川普2.0來了,台灣好像暫時性的關稅比較高一點。大家又說「慘了!」但台灣今年GDP很可能超過6%。

    龔明鑫接下來又說了CPI指數,他說,CPI不是越低越好,0-2%之間是安全區域。川普1.0美中貿易開打時,台灣CPI近1%,COVID的時候約是1.8%,遠低於韓國的2.9%、新加坡的3%;俄烏戰爭時台灣也突破了2%,如今大概又回到2%以下。因此,若僅以經濟成長和物價上漲率來說「經濟有病的話,這也非常奇怪的事情,這個應該是模範生才對」。

    至於GDP,龔明鑫表示,台灣2016年的人均GDP才2.3萬美元,現在逐步一直上升,今年來到3.8萬美元,預計明(2026)年就會超過4美美元。

    龔明鑫表示,當然有人因此講,雖然台灣經濟有實質成長,但很大原因是新台幣匯率升值造成。「那滿奇怪的,在講這每人GDP的時候表現得好,就說因為你的匯率上漲,講不好的時候就說那你匯率太低,這個到底對台灣來講,匯率是漲得多還是漲得少?」

    龔明鑫表示,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有貶有升,台灣在2023年、2024年期間,不是相對升幅較高,就是相對貶值幅度較小,所以很難批評台灣過去10年的經濟表現只有因為「匯率」。

    龔明鑫並指,其他國家阻升不阻貶的狀況比台灣嚴重得多的多,而他們經濟表現卻比台灣差得非常多。從此邏輯上來講,無法支持《經濟學人》的論點;而他要表達的就是「台灣是模範生」,在國際衝擊下,台灣經濟表現很好,物價維持的非常穩定。

    當然有人會講就是說,台灣物價穩定是因為政府的干預所造成的,也是因為政府補助才造成貧富差距比較小,但龔明鑫反問,「這個不就是政府存在的意義嗎?」

    「我們是表現得很好,我們沒有病,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人。」龔明鑫並表示,《經濟學人》與其針對台灣,更該多關心中國,中國的狀況真的是非常糟,國內消費也不好,把剩餘產品全部倒到全世界來,用低價的傾銷造成國際市場上非常大的混亂。以致台灣傳統產業這波困難,不只是關稅直接造成的影響,更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低價傾銷倒貨。

    「所以《經濟學人》應該去幫他們(中國)提供意見,看看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比較重要。」龔明鑫說。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