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表現亮眼,民眾對於成長果實卻無感,也讓貧窮線議題引發討論。示意圖,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經濟成長數據亮眼,股市再創新高、家庭財富總值突破百兆,但多數人對「變富」無感。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近日針對貧窮線與財富分配展開討論,主計總處揭露,全台低收入戶僅占1.13%,若以相對貧窮率計算,卻有7.57%的人口處於貧窮範圍。在經濟成長與財富集中並存的台灣,「貧窮線」這條看不見的界線,成為檢驗社會貧富差距的鏡子之一,究竟全民是真富有,還是貧窮被統計掩蓋?
什麼是貧窮線?「貧窮線」(Poverty Line)是一個衡量民眾是否能維持基本生活水準的指標,依據不同計算方式,可分為「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兩類。
「絕對貧窮」指個人或家庭收入不足以負擔基本食衣住行開銷,例如聯合國以每日1.9美元為全球基準;而「相對貧窮」是與社會平均水準相比,當家庭所得低於全體中位數的60%,即被視為貧窮。
台灣的貧窮線如何計算? 衛福部去年提出修社會救助法,遭到民團質疑關鍵的「虛擬收入制度」與嚴格的申請資格仍未鬆綁。廖瑞祥攝
台灣政府對於貧窮的認定,根據《社會救助法》規定,低收入戶指經申請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符合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而
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2023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
「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96.1萬元,「每人」中位數為34.9萬元。因此,中位數的6成就是20.94萬元;家戶年平均每人低於20.94萬元(平均每月1萬7450元)即所謂的低收入戶。
台灣的貧窮線為何偏低?主計長陳淑姿也坦言貧窮線的計算與低收入戶有差距。廖瑞祥攝
根據衛福部於2024年的統計,低收入戶占比僅1.13%,加上中低收,也只有2.26%,在全台約為50幾萬人。而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日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詢時表示,若採「相對貧窮率」計算,全台約有7.57%屬於貧窮範圍,高出低收入戶統計6倍之多,政府十多年未調整貧窮線,「是為了控管預算」,對照歐美先進國家,德國貧窮率16.7%、法國14.2%、美國11%。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直言,從數據看台灣似乎正處於「史上最富的年代」,最高20%家庭的財富在30年間增加近4倍,最低20%家庭幾乎沒有成長甚至縮水,「好的數字沒有變成好的生活」,被排除在統計之外的基層與邊緣戶,才是社會的真實痛點。
另外,中央政府歲出占GDP比率長期僅約11%,明顯低於OECD國家平均的44%,顯示政府支出與社會投資力道不足,他建議「應多花預算給經濟弱勢」,讓經濟成長更具包容性。
事實上,貧窮線不僅多年未調整,相關制度修正也一再延宕,
2024年衛福部預告《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遭到民間團體批評修法幅度過小,關鍵的「虛擬收入制度」與嚴格的申請資格仍未鬆綁,無法反映真實貧困狀況,呼籲應建立「調查致貧原因制度」,推動整合性的脫貧計畫,讓政策從補助走向「真正扶貧」。
誰被排除在統計數據之外?儘管統計數字看似亮眼,仍有許多人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如非典型就業者與臨時工(外送員、派遣人員),需扶養長輩或子女的中產家庭,這群人不符合低收入戶門檻,即便能應付基本開銷,但房價與物價持續上漲,加上貧窮線多年未調整,這群「類貧窮」人口不斷擴大,長期活在臨界邊緣,一旦發生財務脆弱性,就會掉入貧窮線之下。
隨著非典型就業者持續增加,中產階級越來越消失。李政龍攝
「貧窮線」失真原因 學者:貧富不均所釀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指出,台灣貧窮線偏低的問題,與財富分配結構失衡密切相關。依現行「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六成」的計算方式,
若整體財富過度集中於少數人,中位數就會被拉低,使得貧窮線「越算越低」,看似貧窮人口減少,其實只是統計變小、問題變大。
章定煊表示,
中產階級長期背負高額房貸與家庭負債,一旦遭遇失業或疾病,便可能陷入經濟困境,形成「脆弱中產」現象,加上疫情過後,非典型就業人口增加,更會讓脆弱性擴散,導致「類貧窮」族群不斷上升,但現行社會救助制度卻無法涵蓋。
他直言,近年房價高漲與所得停滯,讓越來越多家庭被迫壓縮基本開銷、削減生活品質,
表面上未達貧窮線,實際上難以負擔生活,「能否滿足基本生活,不該只用收入數字決定」,應該採取「可負擔性」為核心來衡量,並以稅制與再分配機制著手,才能真正反映貧窮現況、縮小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