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拉斯加計畫打造長達1300公里的液化天然氣管線。圖為計畫興建的尼基斯基液化天然氣工廠模擬圖。翻攝Alaska LNG
美國總統川普在「解放日」時宣布將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主因源自於台灣對美國巨額出超。賴總統投書《彭博》指出,台灣將快速擴大對美國採購,包括能源、農業、工業及軍售,以縮小台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針對能源一項,各界皆寄希望於天然氣,但
擴大對美採購天然氣會是關稅談判速效藥嗎?據財政部海關統計,2016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只有63億美元;但在川普第1任期時,配合供應鏈調整、台商回流投資,加上台美產業互補效應,台灣對美國出超一路攀升,直到去(2024)年達到64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巨額貿易出超,成為台灣對等關稅稅率高達32%的主因。
為了縮減對美出超規模,
經濟部長郭智輝透露,當前美國進口天然氣占比約1成,將來將擴增至3成,而增加採購的氣源來自美國阿拉斯加。事實上,阿拉斯加天然氣開採計劃已展開多年,但因缺乏投資人及客戶,計劃已延宕許多年;2016年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相繼退出後,計劃投入資金一直來自阿拉斯加州政府。
今年3月20日,美國阿拉斯加州長Mike Dunleavy訪台期間,在其與郭智輝共同見證下,台灣中油公司與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GDC)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LOI)」,依據協議,台灣中油將採購LNG,並爭取上游投資參與權。
中油宣布簽署阿拉斯拉天然氣採購暨投資意向書。左起Glenfarne公司執行副總Adam Prestidge、美國阿拉斯加州長Mike Dunleavy、阿拉斯加天然氣發展公司總經理Frank Richards、中油總經理張敏、經濟部長郭智輝、中油公司董事長方振仁。台灣中油提供
路透報導,
為了開採阿拉斯加天然氣,至少要先投資440億美元,建置一條長達1,300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將天然氣從阿拉斯加偏遠的北部輸送到南部,再加壓形成液化天然氣後,運往日本、韓國和台灣。
因此,民眾黨立委張啟楷關切,中油與美方簽約採購天然氣,是否要先投資440億美元的一半,也就是220億美元(約新台幣6,600億元),會否變成另一個錢坑?
郭智輝則澄清表示,中油與美方所簽只是投資意向書(LOI)而非採購合約;台灣的投資占比也絕對不會占到一半,因為不只有台灣想購買美國天然氣,包括日本、韓國,乃至菲律賓都有意購買。而台灣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的好處是,有望取得股東身分,日後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美國天然氣。據能源統計月報,台灣自2015年開始向美國採購天然氣,當年進口占比只有1.1%,2016年暫停對美採購,2017年又恢復,當年進口占比也只1%。但此後占比逐年升高,直到2024年採購208.1萬噸,占我國整體天然氣進口量2,113萬噸的9.8%,惟占比仍遠低於澳洲的37.9%、卡達的25.3%。
2024年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太報製表
郭智輝在立法院答詢時透露,台灣對美國採購天然氣占比難以大幅提高的主因是成本考量;
因自美國進口,運輸路程較遠,運費疊加後成本較高。據了解,目前美國天然氣主要產自墨西哥灣(美國灣),運輸來台途經巴拿馬運河,塞港問題讓運輸日程長達約21天;若自澳洲運來台灣船期僅需10天,是所有航程最短,也因此採購占比最高;卡達的運輸日程則為16-18天,採購占比則居次。
郭智輝透露,
未來若能採購阿拉斯加天然氣,自美進口天然氣的航程也可縮短到大約10天左右。不過,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仍未動工興建,擴大對美國採購天然氣在談判時雖是一項有利的籌碼,也有利台灣,但恐非速效藥。路透報導,
阿拉斯加天然氣最快也要2030年才開始出口。言下之意,台灣想要藉由擴大對美採購天然氣來改善台美貿易不均現象,最快也要5年之後才會實現。除非,現在花更高的運費及時間成本來購買墨西哥灣(美國灣)的天然氣。
另外,阿拉斯加這段長達1,300公里的天然氣管線,要翻山越嶺也要跨越海域,並途經活動斷層;開發過程也多次遭受環保團體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