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示意圖。本報繪製
「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在台北登場本屆以 「AI 時代下的產業鏈重構與法治政策」 為主題,聚焦在科技競逐與地緣政治緊張背景下,AI 對全球產業鏈、經貿秩序與法治架構所帶來的深層挑戰。本屆邀集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與台灣的國際法學者與政策專家,深入探討AI科技發展下的法治挑戰與產業布局,期為台灣未來AI法治與產業政策發展提供具體建言。透過國際連結與跨域對話,讓台灣成為能被世界看見的 AI 法治願景。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表示,本次會議聚焦四大主題:『AI基本法、AI治理與全球產業政策趨勢』、『AI數位主權的建構與法治』、『AI賦能供應鏈治理與驅動經貿成長』、以及『AI應用的法律問題』。
AI 基本法與全球治理趨勢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Nathaniel Persily教授、法國洛林大學Florence G’sell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後藤元教授、韓國慶南大學安正彬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陳維曾副教授,以及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張麗卿,分別從各國視角剖析最新 AI 法規與治理方向。
各國專家普遍認為AI發展潛藏失控風險,對監管的必要性已有共識,但監管方式與強度因國而異。多位學者指出,台灣版AI基本法的制定,將可作為全球推動 AI 法治規範的重要參考典範。
AI 數位主權的建構與法治此場次由雲林科技大學楊智傑教授、台灣大學黃種甲助理教授、清華大學王道維教授分別從著作權合理使用界線、刑法適用範圍及大模型資料使用爭議等角度,探討台灣在建構 AI 主權體系時需克服的法律障礙與政策方向,並提出具體且具前瞻性的建議。
AI 賦能供應鏈治理與經貿競爭力高雄大學吳志宏教授、東吳大學余啟民副教授、華府哈德遜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許毓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員 朱宸佐等專家聚焦於「經濟安全」與「科技韌性」下的產業戰略。
朱宸佐指出,面對「美國製造」趨勢,台灣應以「共製+保護」雙軌並行:在共製面,應建立與美國聯邦、州政府及台灣產業工會的三層溝通架構,推動產業園區合作;在保護面,須重新檢視關鍵技術保護清單,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分層防護體系,避免產業被掏空。透過「共製+保護」雙軌體系,將「Made in Taiwan」升級為「Made with Taiwan」,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AI 應用的人權與倫理新挑戰政治大學劉宏恩副教授、陽明交通大學 孫介然助理教授、實踐大學李睿祥助理教授分別就AI醫療倫理、心智危害與刑事監控三大面向,探討生成式 AI 帶來的倫理與法治挑戰,並以比較法觀點分析人權保障的新課題。
展望未來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張麗卿表示,自2019年成立以來,基金會持續推動台灣AI法治與政策發展,並於2023年提出《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供政府參考。未來將持續舉辦跨領域論壇與研究計畫,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同推動台灣 AI 產業與法治發展,攜手邁向AI強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