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台積電南科18廠。路透社
美國彭博新聞週五報導,應美國川普政府官員要求,台積電正考慮取得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工廠(Intel)控股權。
綜合中央社和美國之音報導,彭博(Bloomberg)14日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川普政府官員在與台積電最近幾次會議中,提出兩家公司間進行交易的想法,他們也願意接受。
彭博同時指出國際金融服務供應商貝雅(Baird)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表示,美國政府可能正在推動台積電和美商英特爾組成合資公司,由台積電派遣工程師前往英特爾的3奈米和2奈米晶片廠,提供專業知識,以確保生產。
報告指出,該晶片廠或將分拆成的新實體,由台積電和英特爾共同擁有,並由台積電負責營運,且將可獲得美國《晶片法》(CHIPS Act)資助。
文中分析,雖然相關傳聞未獲證實,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但此傳聞「具合理性」,也可改善英特爾的現金流。
根據報導,目前還不清楚英特爾是否願意進行交易。
報導指出,談判仍在非常初期階段,可能合作夥伴關係的確切結構尚未敲定,但預期結果是台積電全面營運英特爾的美國半導體廠。台積電和英特爾不願發表評論。
這項消息傳出後,英特爾股價挫跌逾4%,台積電ADR上漲約1.7%。
位於台北的科技力智庫執行長烏淩翔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英特爾今年第一季預期營收117到127億美元,但1月31日消息公佈後,盤後股價不跌反漲3.65%,近期股價走勢進一步上揚,有可能反映市場普遍預期,身為美國 「嫡長子」的英特爾一定會獲得川普政府出手相救。
烏淩翔分析,美國政府救援英特爾的途徑,不外乎技術與財務兩條路線,台積電兩者兼具,成為美國政府眼中的絕佳選項,因此一再要求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在美國同步量產台灣的最先進制程晶片,甚至以並購、合資等方式,直接援助英特爾。
然而,這樣「挖空家底」的要求,台積電顯然無法輕易同意,因為在該公司上萬名研發人員之中,估計就有兩到三千人鑽研2奈米及更先進制程,無論從實務上或經營戰略考慮,都不可能搬到美國去。
烏淩翔同時指出,英特爾所設計,性能媲美台積電2奈米制程的18A制程晶片,目前進度順利,若能按計劃實現量產,將會降低客戶對於台積電技術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