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覬覦台積電技術 美欲扶植英特爾「王者回歸」? 專家沙盤推演4劇本 合組公司最不利

    2025-02-15 08:10 / 作者 戴嘉芬
    投資界傳出,華府要求台積電與英特爾共組合資公司,專家提出幾種因應劇本。資料照
    美國投資界盛傳華府要求英特爾、台積電組成合資公司,要求台積電提供半導體工程師和技術生產,在美國生產先進2奈米、3奈米晶片,確保美國晶片供應穩定;加上川普即將開徵晶片關稅,針對美國一連串的打壓行動,台積電將如何因應?專家們沙盤推演了幾套劇本。

    除了與台積電共組合資公司外,業界人士認為也有可能是台積電技術入股英特爾,或是美國TSMC Arizona子公司自母公司獨立出來,且於那斯達克(Nasdaq)上市。

    1. 與英特爾共組合資公司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對太報記者指出,與英特爾共組合資公司的選項對台積電最為不利,因為合資的情況比較複雜,倘若美方要求台積電以新的合資公司為主,將影響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也可能會有技術外流的風險。

    美方的意圖相當明顯,就是希望扶持英特爾重新回到過去在半導體的領先地位。」劉佩真說,英特爾藉由與台積電合資,去學習如何運作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可想而知,英特爾在合資公司所獲得的利益,一定比台積電大得多。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認為,台積電接下來可能會擴大美國投資,例如投資先進封裝廠。台經院提供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認為,美方推動英特爾、台積電合資的目的,是希望半導體高階製程留在美國,同時也覬覦台積電的製造技術。因此,合資公司對台積電絕對不利,也無法解決英特爾在經營上面臨的問題,「它還是一個乾坑。」

    他直言,英特爾最大問題是沒有客戶,合資公司也許能分散一些台積電的客戶。但話說回來,「若單純談論正常的商業模式,這些大客戶如輝達、高通為甚麼要改到新的合資公司下單,他們與英特爾之間還是競爭關係!更遑論新公司的技術難道會比台積電還要好嗎?」

    林偉智指出,「雙方組合資公司,一起出錢蓋晶圓廠的可能性並不高,台積電也沒有必要走這一條路。」他認為其中有太多問題不符合商業邏輯,雙方若共組研發單位,還比較說得通。

    2. 擴大在美投資先進封裝廠、第4座晶圓廠

    劉佩真認為,與其與英特爾合資成立新公司,對台積電來說,還不如單純去擴大美國投資較為實際,例如投資先進封裝廠。

    目前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是採取與美商艾克爾(Amkor)合作方式,對客戶提供一站式先進封裝測試服務。「但產能並不大,目前先進封裝對AI、HPC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如果美廠沒有足夠的先進封裝產能,就必須送回台灣,無法達到先進製程在地化的一條龍供應鏈。」

    不過,劉佩真也坦言,投資先進封裝廠的策略是否能說服川普,還未可知。除了先進封裝廠,台積電也有可能進一步宣布在美國投資第4座廠。她說,就算額外投資興建這些新廠,填滿產能利用率,保住絕大客戶的訂單,還能維持全球領先的優勢。「這些投資規劃都比與英特爾合資的選項都要好。」

    她強調,台積電擴大在美國投資,即便沒有補助款或被課徵關稅,但還是具有絕佳的優勢,因為英特爾、三星2家競爭對手都太弱,無法在先進製程領域取代台積電。「台積電就是一家獨大的供應商,有較大的議價空間和能力,來轉嫁從關稅增加的成本。」只要維持住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台積電是無可取代的。」

    林偉智則認為,在擴大美國投資部分,台積電可能會擴大到「美國晶片生產無虞的規模」。因為,目前AI晶片產能仍未充足,某些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經常說拿不到足夠的晶片。

    倘若尖端晶片能在美國生產,而且讓當地IC設計業、CSP業者都拿到充足的晶片,也許川普就會稍稍降低對台積電施壓的力道。

    3. 加強先進製程在美量產速度

    依照原本規劃,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預計建造三座廠,總投資金額超過650億美元。亞利桑那1廠已在2024年第四季量產4奈米,良率與台灣的晶圓廠相當。第2座晶圓廠預計2028年量產,採用2/3奈米製程。第3座晶圓廠預計2030年前量產,將採用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如A16。

    如今業界傳出,亞利桑那2廠已完成主體廠房建設,正進行內部無塵室和機電整合工程,預定明年第1季末移入機台,依時間推算,將可在2026年底前進行試產,2027年下半年開始量產,預計2027年底前,4/3奈米月產能將達5萬片。而第3廠將於今年中正式動工,屆時將邀請美國重要官員參加這次動工典禮,第3廠可能提早在2027年初試產、2028年量產,比原本計畫,提早至少1到1.5年。2廠、3廠的量產進度都比原本計畫提前了。

    4. 進行技術授權

    林偉智認為,台積電可能會斷尾,也就是進行技術授權,將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之前的3奈米技術移到美國生產,而採用Nanosheet(奈米片電晶體架構)的2奈米製程仍維持在台灣生產。

    綜觀以上多種劇本,專家們一致認為「擴大投資」的可能性最高,包括在美國擴大產線、建造大量產能以及興建先進封裝廠、第4座晶圓廠等;與英特爾共組合資公司的機率最小。

    產業專家強調,關稅、合資議題都是對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考驗,他必須努力思考要怎麼做,才會讓美國滿意,這是最大的重點,而合資、關稅乃至晶片法案補助金都是美方談判的籌碼。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