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林佳龍訪問歐洲期間也前往荷蘭智庫進行閉門演說。翻攝自HCSS官網
林佳龍曾在社群分享,9月曾前往歐洲7個國家,除了已經公佈、因宣傳「歐洲台灣文化年」而前往的捷克、義大利、梵蒂岡、奧地利,另於9月底前往波蘭華沙,爾後林佳龍訪問荷蘭、法國的消息也陸續遭揭露,終於完整拼出7個國家的拼圖,顯示傳統西歐國家雖仍恪守一中政策,但不畫地自限,低調為台灣開綠燈。
國防情報與地緣政治分析網站「Intelligence Online」近期披露,林佳龍今(2025)年9月前往歐洲時,曾在法國巴黎與台灣其他駐非洲官員會面,此行受到中國嚴密監控。這是台灣外交部長罕見踏上法國,而就在此前2個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才訪問法國與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會晤。
針對外媒報導,外交部回應,林佳龍9月曾訪問歐洲多國見證「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成果,並應邀出席第12屆「華沙安全論壇」(Warsaw Security Forum),藉上述出訪與歐洲友人互動與交流,分享我國民主、和平及繁榮價值,深化台灣國際連結,落實推動「總合外交」政策;至有關曾於訪歐期間赴訪法國事,外交部對此沒有評論,林佳龍也並未證實也沒有否認。
林佳龍這次的法國行最後才由媒體曝光,但法國低調開綠燈的狀況並非第一次。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於2023年部長任內也曾法國參與經貿交流活動,前總統蔡英文2024年10月首度於卸任後訪問歐洲,即前往法國,公開行程包括與當地台法企業會面。知情人士指出,林佳龍在法國雖無公開行程,但法國對台逐漸開放無庸置疑,透過經貿外交建立互動管道的方式也能奏效。
歐洲各國仍固守「一中政策」,法國外交部今年2月仍表示堅持一中政策,反對透過武力或威脅單方面改變現狀,並致力於台海和平與穩定。台灣對歐的外交策略即是在不挑戰「一中政策」的狀況下尋找合作機會,包括經貿、科技、文化,甚至是非官方的智庫或學術活動,歐洲台灣文化年即是一例,故宮除與捷克國家博物館展出翠玉白菜,還將與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合作展覽。
荷蘭也同樣遵守一中政策,荷蘭外交部在林佳龍訪問歐洲的9月13日就發布新聞稿表示,重申一中政策的承諾,在台灣政府及官員9月13日至15日訪問荷蘭期間,將不與林佳龍及其代表團成員交流或舉行會議。不過,在林佳龍離開後,眾議院通過由「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荷蘭共同主席帕特諾特(Jan Paternotte)提出的「在聯合國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動議案。
該動議案指出,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案僅討論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並未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也未對台灣參與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作出任何決定;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聯合國氣候大會及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對荷蘭也具利益,呼籲荷蘭政府在聯合國大會及相關組織年會期間,積極與他國合作,倡議台灣有意義參與。
目前已經公開的行程中,林佳龍於9月15日前往智庫「海牙戰略研究中心(HCSS)」進行閉門午餐會,以「台灣在歐洲戰略性『再工業化』中所扮演之角色」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內容特別提到,台灣半導體、電子與電信產業具關鍵地位,與荷蘭艾司摩爾(ASML)在晶片生產鏈為互補,雙方合作不僅攸關經貿,更具有戰略與民主科技的意義,約40名各界人士參與並交流。
林佳龍還在演說中,強調威權國家的合作對民主自由的國際秩序造成破壞,民主國家應團結互助建立「非紅供應鏈」,而「值得信賴的科技台灣」(Trusted Technology Taiwan, 3T),是歐洲供應鏈重組的最佳夥伴。這也與他後續在公開前往華沙參加「華沙安全論壇」的內容相呼應,台灣是推動「歐洲再武裝」(ReArm Europe)及「再工業化」不可或缺的夥伴。
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也分析,歐洲持續在「支持台灣的民主和安全」與「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之間尋找平衡,但歐洲在2025年積極推動與台灣的全面外交,包括在國際組織中的合作空間擴展、促進經濟合作等,這些措施正是借鑑美國、日本等國加強對台合作的措施,透過多層次的外交與合作來進一步推動雙邊關係。
對台灣涉外體系而言,這種低調、非正式但具實質交流的模式,可能成為未來與歐洲核心國家往來的新模板。在長期受限於各國「一中政策」的架構下,真正的重點在於,如何在不挑戰形式的前提下,讓實質關係持續前進。知情人士認為,歐洲國家類此安排不僅符合自身「戰略自主」的定位,也能避免被北京貼上「挑釁」標籤。